《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 自我重尋要在聖誕前


作者:Finn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怪誕城之夜》) 1 不是一套「啱細路仔睇」的電影,因為成個故事嘅主題好「成人」,關心的是身份危機,在可愛與怪奇包裝背後,是一個成年人的童話;十足麥兜的初心。童話式的世界觀帶我們進入主角 Jack Skellington居住的「萬聖節城」- 一個一年365日都是為了預備慶祝下一年萬聖節的地方!電影設定每個節日均由一班奇幻族負責,他們需要辛勤預備,人類才能過節。Jack是萬聖節城的大人物,出出入入都前呼後擁。他擅長炮製驚嚇場面,因而穫得「南瓜王」的美譽,不過,他並不快樂。

Jack對年復年的「驚嚇工程」生厭,苦苦反思生活是否僅此而已。在一個納悶的晚上,他遊走到遠離萬聖節城的小鎮,一小片又一小片的白色結晶鋪滿了整個城,五光十色的大街小巷,路上沒有喪屍與怪物,所有人的面上也是歡笑而不是惶恐,這「奇怪」的地方原來是 「聖誕城」!故事講述 Jack 因見過聖誕城而深受啟發,認定這正是他一直等待著的出路,於是他決心要把這大發現帶回萬聖節城,鼓勵全城上下一齊去承辨聖誕節,但一班擅長嚇人的嘩鬼真的明白何謂聖誕聯歡?Jack的納悶真的可以透過換件新衫、全情投入一個荒誕大企劃去解決?

作為一套童話式電影,未必適合期望它有非常複雜的情節,但故事倒補捉到人面對身份危機時常見的張力。Jack的第一首獨唱歌《Jack Lament》便點出他對生活的苦悶感:


「Yet year after year, it’s the same routine

And I grow so weary of the sound of screams

And I, JACK, the PUMPKIN KING! …

Have grown so tired of the same old thing」


這豈不是不少成年人對自身境況的感嘆?關係時有張力、事務多、責任重固然會讓人覺得「人生好難」,但就算事事得心應手,年復年,月復月的重複,難免你我也會有Jack的慨嘆:


「Oh, somewhere deep inside of these bones

An emptiness began to grow

There’s something out there, far from my home

A longing that I’ve never known」


說穿了,就是「心很累」。巴不得有某一個地方、某一些遭遇能讓心裡的空洞感被填滿,讓我們不再感到迷失,可以重新活得踏實、「貼地」。Jack感覺他的答案在聖誕城,但「我是誰」 的答案到底是在外還是在內呢?一場驚喜的偶遇,往往能夠為人在納悶中,帶來啟發與期待。但相遇過後所誘發的改變,當中所要付的代價,則往往超出當時人的預算;這是電影的主線,也同時是一個非常聖誕節的主題。

聖誕節的傳統,其實從來也涉及一場意外相遇(encounter)後,所帶來的身份衝擊。本應是童貞的瑪利亞到底可以如何解讀自己「忽然懷孕」這身體與身份的突變?她如何可以讓未婚夫理解自己不是失德的婦人,而是正經歷聞所未聞的奇蹟?約瑟如何可以憑自己一個夢去相信未婚妻不是紅杏出牆,而是被神揀選?倆小口子應如何面對在小村落中鄉親父老的閒言閒語與怪奇目光?在古代群居社會的運作模式中,面子這回事,絕對影響生活,甚至生計,瑪利亞和約瑟要背負的絕不是光彩的身份。這一切也是源於一個相遇,就是一個嬰孩「非常意外地」闖進了他們的生命,從此以後,他們的「我是誰」有了十分不一樣的答案。

Trailer
Full Movie!

Footnotes:

  1.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1993)實為廸廸尼名下 Touchstone Picture的出品,是原創者 Tim Burton 的 pet project。那些年,大導仍是廸廸尼動畫組中一名寂寂無名的製作員,這「鬼」主意一直無人問津,直至大導拍畢Batman(1989),終於有議價能力去完夢。從技術角度而言,電影以定格動畫拍攝(stop-animation),充滿著舊式兒童短片情懷。從電影種類而言,故事以不同歌舞穿插去表達人物想法,帶有濃烈廸廸尼動畫的套路。
分享給別人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