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晉軒

第一章——序言

「最強的人不是自己有多強,而是帶動團隊成為最強。」

——這是獨行者到利他者的蛻變故事。

1.1 獨行者語錄…

「我不喜歡被困鎖,我更喜歡跳出枷鎖,自由自在地翱翔天際。」

「我不會輸,我只是未贏。」

「你認為我甚麼都懂,因為我從不展露我不懂的時候。」

「我很寬宏大量,氣度不凡,但請不要得罪我,因我不懂得原諒你。」

「我是最有魅力的,如果你不接納我,我會自行尋找我的舞台。」

「我未必懂得尊重你,但我渴望得到你的尊重。」

「請看見我,請不要忘記我,請接納我,請愛我。」

我是誰?

第二章——我是誰?

2.1 我是INTP

年輕人:(坐在窗旁,個人安靜,打開聖經《可13:35-45》)「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我不明白,為何願作為首的人,便要作眾人的僕人?

安慰者:請你先講講,作為首的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吧!

年輕人:(心中的聲音在迴盪)能作為首的人,他必定是在眾人中擁有聲望的人,也是有影響力的,甚至是眾人中作為榜樣,所謂「品德高尚,行為正直公義與誠實」。作為首的也是眾人的焦點、目光所在,他的言行舉動必引起大家的關注。

安慰者:你分析得不錯,你能講出作為首的人的基本特質。那麼,也請你講講,作為僕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年輕人:僕人?他顯然是地位低,行事為人盡顯卑微,別人的指令他必服從,別人的要求他盡力滿足。就是在別人面前不能抬起頭來,卑躬屈膝,不起眼的人。

安慰者:你說得不錯,僕人是卑微的、不起眼的、地位低的。那麼,若果要成為眾人之首,又是眾人之僕人,這件事可以發生嗎?

年輕人:請不要說笑了,這豈不是將兩個矛盾放在一起嗎?作為首的人,他本來就是眾人目光、眾人之榜樣、品德高尚、具影響力的人,他怎能落得如此下場,成為不起眼、地位低、卑微的人。這件事不可能發生。

安慰者:很好很好,你能掌握這兩類人的特點。但是,有一樣事情你未能衝破。就是你不容讓一個地位低、卑微的人、不起眼的人成為眾人之首。換言之,只有受關注,有成就的人在你眼中看起來才是成功,達不到這個標準的,就不是成功的人。但你試想一下,要達到成就巔峰,地位高尚的人,世界上寥寥可數,若不窮一生的努力,攀上頂峰,根本看不見盡頭。似乎成功就只有小數,那麼其他人豈不是失敗了?我不認同這種成功。倘若一個願意作為首的人,他卻成為眾人的僕人,換句話說,眾人的榜樣,便不是專注如何獲取成就、攀上頂峰,反而是在教導眾人都成為眾人的僕人,眾人都成為不看對方比自己地位高,眾人都成為不看對方為不起眼的人,因為大家都是平等。因此,作為首的人,反而提升眾人成為首,也同時讓大家成為大家的僕人。因為他為首的行為,就是成為眾人之僕,同時透過他的影響力,感染大家成為眾人之僕,他個人的成就,成為眾人的成就。那麼,現在你能明白嗎?

年輕人:透過你的說法,我承認有這個可能吧。但是,我認為很難達成,如果要我成為這個人,單憑不要成為眾人的目光,不要追求成就,不要令人欽佩,已經太難做到了

2.2 我是3號

安慰者:是嗎?我認識你很久了,我看到的你已有所改變。

年輕人:你認識我很久?難道你是我肚裏的一條蟲嗎?對我而言,我最想追求的,就是成就。我渴望成為眾人都佩服之人,我想在所有項目上,都有好的成績。我認為自己很有魅力,過分地說,可能更有「偶像包袱」。我跟你說,我在神學學習上的目標,就是拿A,最好科科也是A,這是我所追求的成就感。

安慰者:這些我都知道。那麼,你沒有試過失敗嗎?

年輕人:失敗?在我字典裏,沒有失敗的,只是「未成功。」只要我發現那個領域不是我所擅長的,不是我發光的舞台,我就及早離場,轉換環境,發掘新的領域讓我發光,在那領域取得成功。我很想為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時候進入一個新的群體,新的社交場地,我最渴望是得到別人的讚賞與關注。我希望獲得好的評價,我也懂得如何擄獲別人的讚賞。因為,我觀人入微,我可以適應他們的世界與規則。

安慰者:難怪我見你在學校很出名,在校外也多人認識,又有人讚賞你的音樂造詣,又有人讚賞你有學術天份,更有不同的人賞識你呢!

年輕人:是呢。只要我的琴技,我的音樂夠強,成績夠好,就能被人仰慕,又能成為別人的榜樣,更能從中獲取人脈,一舉多得。

安慰者:這樣的你不辛苦嗎?

年輕人:比起辛苦,倒不如說我害怕失去別人的目光,失去別人對我的焦點,不被關注彷如不被愛。追求成就,獲得尊重與別人的欽佩就像我的雙面刅。成功所得到的成就與尊重,讓我感到雀躍,驅使我繼續追求。但同樣地,我越來越害怕面對「失敗」。是的,我承認「未成功」是一種對「失敗」的逃避。但我的確接受不了自己的懦弱與跌倒。我唯有拼命追求成就與成功,好像吸毒的人不能停止服藥。成就使我「上癮」。

安慰者:你何時察覺自己上癮了?

年輕人:入讀神學院,第一年學習的時候。還記得第一學季完結時,我獲得優異的成績。班上開始傳謠,那個是「學霸」,那個成績好。我是其中被傳的一個。我面對這些謠言,我沒有否認,心中也暗自竊喜,因我被人關注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我更害怕失敗了。要持續獲得好成績,必須付出更大努力,但最後結果,也不一定得到保證。但若果沒有高分,又不知道同學怎樣看待我,他們會覺得我「貨不對辦」嗎?原來只是「得個樣」嗎?有一次希臘文測驗,我被扣除了一分,我覺得世界崩塌了。那時候,是我壓力最大的時候,我不但沒有放鬆,我更加配鞭策自己,不讓自己出錯。

2.3 我的生命張力

安慰者:你太強迫自己了吧。

年輕人:今天再回想,的確有這種感覺。但又感到矛盾,追求成就時推動我自我增值,力求完美,但同時讓我忘記自己,忘記自己的限制,彷彿陷入惡性循環中。同時,我也察覺自己不是一個愛進入群體的人,我更喜歡獨處,在獨處時才能夠安靜思考與休息。但我卻享受從人群中獲取的關注,別人的讚賞,別人的愛戴。直白地說,我希望我的不存在,也成為別人的關注。老實說,我學校的飯堂有一個對著窗的「風景位」,我喜歡坐那個位置。那個位置是最安靜的,背對所有同學,我第一年讀書,基本上整年都坐那裏。看似最「孤獨」的位置,在我看來,卻是測試「誰會關注我」、「我能傲視全場」的位置,是我「尊榮的樹洞」,沒有人敢偷望我,但卻能捕捉別人眼中的神秘感,也算是一種成就。

安慰者:你發現嗎?你雖然看似只為別人的目光而努力,為保持別人的關注而追求成就。但正面來說,你卻是非常敏感每一個人的言行,敏銳每一個人的表情細節,你知道可以做甚麼才能吸引別人的眼球,你對人的敏銳度是你人際關係的必勝策略吧。

年輕人:對人敏感,很敏感別人的微表情、動作、言談與言論我也是認同的。但同時,我卻不太感受到別人的情緒。大部分時間,我對別人的敏銳很取決我當下對別人動作、言談與表情的分析,再配合得出的結論,再判斷他的感受。簡單來說,是「我知道」他的感受,而不是「我感受」到他的感受。對我而言,每人言談之間都存在邏輯推論。他所重視的事情,他會重複並強調。他所隱瞞的事情,他會含糊其詞,嘗試隱瞞。有時候,人說話會運用被動式的攻擊模式。看似認同你,卻可以反對你。他不能夠解決的事情,有些人會放大事情的嚴重性,讓事情變得複雜,有些人,會在言論間表達出他的逃避。只要能夠萃取箇中重點,就能夠知道別人的感受。

安慰者:那你豈不是「讀心大師」?

年輕人:過獎過獎!我相信這與我受過社工訓練有關。我還記得,當時課堂教導我們如何運用「同理心」,怎樣「人在情境中」,進入別人的世界,以「同理心」感受別人的掙扎。我很清楚自己完全沒有甚麼感受,我甚至開始質疑自己,能否擁有明白別人的能力,甚至質疑自己根本不適合成為一位社工。直至我發現我能透過分析,解讀別人的內心世界,再嘗試將別人的內心世界,透過情景重塑,重組他面對當下情景,會產生什麼感受,又或者透過別人言談間的邏輯謬誤,邏輯推論,才能夠組織別人的感受。這樣,我才開始能夠明白別人。(年輕人合上聖經,離開自己的房間

第三章——獨行者之鍊成

3.1 獨行者的生命里程碑

年輕人:(正在努力完成「性格與靈命成長」的功課,漸覺疲累,拿起手機,翻開相簿,看看自己的成長片段。)時光飛逝,剎那間過了27年的歲月,望着每一張相片,看見自己的改變與成長。「回憶總是美好,成長須經歷。」

安慰者:你從相片中看見了甚麼?

年輕人:(心想:又是你?)你這個問題,想我從那個向導回答?你在問我的成長經歷中深刻的片段?剛剛看過那幾張相特別深刻?描述一下相片的人物?相片背後經歷的事情?

安慰者:呵呵,看來我不用多講,你已經分析了一連串的可能性,那就嘗試按照你所提出的問題逐一解答吧!

年輕人:(翻開兒時的房間相片)一張淺木色的單人床、一張淺木色的書枱、一個米白色的衣櫃,那是2003年的房間。我雖有一個哥哥,我的家是村屋,有兩層。早在5歲我便嘗試自己一個獨自一間房間,我在地下、家人在樓上。我沒有感到不適應,我覺得很自在,我能擁有自己的空間,直至2006年,我爺爺從內地來到我的家,才短暫終止了我的「一人生活」。後來「爺爺」曾短暫回鄉,大概是2007-2009年的時間,我再次回到我的「一人生活」。我仍記起我坐在牀上一人閱讀《三國演義》的場景。2010年,為了給「爺爺」有更好的照顧,他再回到我的家。後來2016年,我才真正擁有屬於我的「一人空間」。

安慰者:從你所描述的時序,看得出你是一個很早便適應獨立的人呢!

年輕人:是呢,我喜歡有自己的空間,可以安靜與思考。沒有「個人空間」,與哥哥同房是我感到受限制,不自在的生活。講起受限制,每一晚的晚餐更是我認為最累的時刻。我爸爸明顯是從多方蒐集資訊,例如互聯網、Facebook、YouTube 等,分享他對世界的認知,接續我哥哥也會主動發表他的回應。我媽媽是沉靜的。我也是沉默的,我會經常思考,為何我爸爸要在飯局上發表他的意見?他的主題是什麼?他為何在這個時候講這甚說話。對我來說,好好安靜食飯,大家可以不用出聲。

安慰者: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無可避免的,尤其每一天與家人的見面,似乎也是必須。話雖如此,但以我認識的你,似乎不是完全安靜的人呢。你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中學時期,是學校的「風頭躉」。

年輕人:中學時期的我的確喜歡「出風頭」。但到了大專的時間,我相信我是正式的「獨行侠」了

安慰者:你大專的時候發生了甚麼事?

年輕人:(翻開大專Poly CC 社工course 的全班合照)若要逐件事情去描述,應該說到明天也說不完。大專的生活應是中學後最自由的時期吧。我想聽聞,大專及大學生涯,應該是每一個年輕人最多姿多彩的生活,會做兼職,在學校上莊,喜愛與同學一起「蒲」等。如果你問我的大戰生活,學校的日常生活,我是非常「摺」的。對我來說,有兩個活動是我認為大專最痛苦的。第一,是與同學合作的功課,亦即是「Group Project」。第二,食午飯時間。大部份時間我都是自己一個吃午餐。小部份時間,我會找一兩個比較投契的學生一起用膳。當Group Project ,與同學溝通時,我會覺得很難「夾」我的組員。彷彿覺得他們不尊重我,我難以表達我的意見,最後我會安份於自己負責的部份,選擇不如他們溝通。大專時期,我曾聽過少數傳言,認為我是「FreeRider」的。加上我甚少參與我課程中,同學所舉辦的班內活動,同學們更難認識我。直白來說,是我不開放讓他們認識我。

安慰者:中學的你,與大專的你,似乎出現很大對比呢。當然,稍後你可以補充更多中學相關的體會,但我卻不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你。因你一早已提及過,你渴望得到別人的目光與關注,你渴望獲得別人的欽佩,為此而努力。與此同時,喜歡個人獨處與安靜的你,也享受自己的個人空間,與思考。正如你提及從小已開展自己的「個人生活」。你本來就習慣自己一個人。因此,喜歡進入人群獲得別人目光的你,與喜歡個人生活,如「獨行俠」的你,是可以同時並存的。又或者這樣說,似乎「大專」沒有獲得同學欽佩的你,正面對一些狀況,讓你只能夠保持「個人生活」模式的正常運作,而不能在人群中獲得成就感,你當時應感到壓抑

3.2 獨行者的木人巷

年輕人:嗯……你的確挺了解我,我大專的確感到壓抑。其實,中學「風頭躉」的事我也隱藏了不少。我是田徑運動員出身的,我從小就習慣與人競爭,成功登上頒獎台,才是值得被鼓掌。至少我爸爸也會因我勝利的緣故,送我喜歡的玩具給我。我知道這是我獲得關注與成就的方法。「小學」我成績很好,「中學」我認為別人比我強,我也漸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運動」成為我能另辟蹊徑,獲得老師同同學關注的方法。我的確在運動方面,成為「風頭躉」的主因。

安慰者:這樣聽上去也沒甚麼問題,那有甚麼好隱藏呢。

年輕人:我唯有說,我太喜歡用自己的卓越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我雖然未至於行事「出位」,但上堂時,我會主動講些與課堂無關的說話,惹大家笑,也會主動回應老師,這是我的恆常。喜歡思考的我,有時候也會提出好的意見,為自己留下好印象。我也多次曾在「家長日」的時候,聽老師講過一句說話:「為何?平日你在課堂表現甚好,看上來都很機智,但就是成績方面,似乎與我恆常的行為不相符。」簡單來說,我認為自己會落敗。我害怕面對成績落敗的羞恥感,因此逃避。這種逃避的現象,不但出現在學業上,我也很喜歡在任何比賽之前,說自己有傷,例如腳痛、肚痛。只要先講明自己帶傷上陣,一方面看似降低別人對我的期望,另一方面是給予自己逃避的空間,輸了也不用羞恥,因為我不是狀態最佳的時候。

安慰者:現在我明白中學時期的你了。簡單來說,中學生活不外乎著重學業,或者是校內/外活動。你的表達上,點出了你害怕面對學業成績落敗的羞恥感,你直接逃避了與同學比較。但運動方面,你認為有「突出」與「過人」的空間。因此,那是你中學時期追尋成就感的地方之一。另一處可以「突出」的地方,就是憑着自己的主動,在老師面前刻下印象。那麼,你大專的時候,情況更容易理解。因為,大專時期,沒有那麼多運動方面的活動供你參加,也被同學的「學術能力」嚇到,選擇成為「獨行俠」是你唯一出路。

年輕人:看來你已非常了解我了,我在你面前無法隱藏。跟你分享多一個特別時期的我。就在我中四認識我當時的女朋友,今天的老婆的時期,我曾花了一段時間適應「她教會」的生活。我仍記起,當時我剛到這間教會,尤其在青少年團契各個活動上,我會表現出極大反應,例如高聲助興,主動做示範,我有時也會在團契完結後,立刻走到鋼琴前彈琴,希望吸引人注意。總之,我希望在人群中突出自己。當期時教會也有些較受歡迎的少年人,我也會依附他們。回想起來,我清楚自己希望在短時間建立起自己的位置,特別是在群體中的位置。不但如此,我又會花心思,穿搭自己認為好看的衣服出席聚會,明明有輕度近視,也不戴眼鏡,處處花心思,希望別人記得自己。當時青少年團契WhatsApp群組掀起了一股,自拍自我介紹的熱潮,我也努力打扮才拍照,也希望得到多人留言讚好。不過,相信在群體日子不長,當時沒有太多人回應。

安慰者:你這個「獨行俠」,的確經歷了不同的關卡呢。「教會」是你的關卡,「中學」是你的關卡,「大專」是你的關卡。從幾個時期的你,可看到你生命不斷重複想捉緊,不斷重複想追求的,不外乎是兩大事情,一是成就感,二是人的目光。若果不能,你就轉換場地,或選擇抗拒與人相處的「獨行者」。

第四章——利他者之蛻變

4.1 利他者的生命契機

年輕人:(坐在大埔海濱公園的看台,身旁有他喜愛的Birdy摺車,帶着筆記簿,望着寧靜的海面。)

安慰者:你在想什麼?

年輕人:我想起我與你分享了很多我生命的故事,也回想起早一段時間,你對我說:「你認識我很久了,你看到我的生命有所不同。」

安慰者:你不認同嗎?你試回想你這幾年的經歷,由你在教會當福音幹事,到你今天在神學院的學習,你也有很多轉變。你雖然有「獨行」的一面,但明顯你學會不把自己的成就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你慢慢與人合作,也成就他人

年輕人:講起福音幹事的事奉,我重點建立了兩位少年人,他們是我事奉上重要的里程碑。他們兩個都是生命沒方向,沒目標的少年人。我見他們在牧師的邀請下,恆常地出現在教會。他們也成為我事奉上重要的拍擋。我所有的事工也會邀請他們一同出席。經常一同預備聚會,甚至一同籌備營會。我很深刻,其中一位少年人在我們外出「視察場地」,「準備check point 」的途中,他說了一句說話:「我都唔知點解會傻傻地跟住你一齊做唔同嘅嘢,明明跟住你平時啲事工都好忙,又好攰,但係就係俾你吸引咗。」我更會花時間,與他們事後檢討,一同討論如何改進,互相鼓勵。老實說,我一個人準備活動更有效率,更是我最舒服的做法,不用與別人討論。但是,見證他們開始發掘到人生方向,是無比吸引的事。後來,一位少年人進入全職事奉,一位少年人再一次重拾學業。

安慰者:你見到嗎?原來你也不一定是獨行俠。你影響了兩條生命,你將個人成就,成為團隊的成就。你開始發現了個人利益不是最主要,你也能改變。

4.2 利他者的生命轉變

年輕人:你這樣說,近大半年,包括上年暑假在母會的短宣事奉,及今年神學院的經驗,更讓我發掘團隊對我的影響。上年暑假,我在短宣隊中是主要的營會籌備成員,另外有一位弟兄及一位姊妹,也是主要的統籌。我是營會事工出身的,我非常熟悉營會運作,也清楚營會活動怎樣籌備。但我認為,這次的合作未如理想。因我不習慣權力的平均分配。合作過程,某些成員喜歡很細緻的計劃,集中在細節上的討論,例如,各項活動的注意事項,各個活動的流程、規則,分組名單等。坦白說,這些都是營會必須討論的地方。但我內心浮現的不安,就是我未能視其餘兩位統籌成員,為我的合作夥伴。我認為他們比我搶先一步發表意見,使我變得沒用處。或者,我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吧。不過,今年佈道團的事奉卻有另一番體會。這三年來,我也是粉嶺中學部的成員。第一年是部員,第二、三年是部長。幾年來的事奉也見證自己的轉變,特別是今年。我必會視今年的團隊,為「最強的團隊。」一方面,我認為自己與團隊有好的合作。另一方面,部員之間能夠互相發揮所長。最後,我發現自己能夠在團隊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就是成為一個「利他者」。我希望團隊能夠共贏,大家的意見都是造就事工的,也是為福音擺上,我認為我將追求的成就,化為更遠大的目標,就是「造就生命」,包括自己、他人,成為推動我成為「利他者」的路徑

安慰者:我聽到你視你短宣的事奉經驗,為不理想的事合作經驗。因為你在當中似乎未能尋找自己的價值。但顯然你在今年的佈道團事奉,是一個成功的事奉體驗,甚至稱她為「最強的團隊」。當中為何出現如此轉變,你如何經歷生命的改變,成為你所珍而重之的事奉體會呢?

年輕人:我發現我自己嘗試改變了以往的行為模式。上年的我,不會理會部員的意見,基本上我是知會自己的部員。通知他們我已預備的活動,即場來配合我就可以。美其名,是不讓部員在學院以外有太多辛苦的事奉,由我一個來承擔。實質是我不太想與大家合作,簡單由我一個人來推動活動便可。但今年,我卻放慢了自己的腳步,嘗試接納部員與我的不同,例如有人比我更着重細節,有人比我能想到更多點子。我不用做太多,我不用填滿自己的工作,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同時,我嘗試察覺自己的內心,為何我拒絕與別人合作?因為,我相信我已經夠強。但是,我慢慢發現,讓團隊去承擔事工,讓團隊接納大家的不足,讓團隊發揮各人所長,讓整體變得更強。我發現我的核心宣言轉變了。「最強的人,不是自己有多強,而是帶動團隊成為最強。」讓一個人的成就,轉化成團隊的成就

安慰者:訓練自己軟弱的地方,接納自己的弱點。將成就的範圍擴闊,視「造就一切生命」成為追求的成就,變相成為造就所有人的方法,也因此變得「不再獨行」,或者應該說「不只獨行」。

年輕人:你說得不錯。我的成長與慾望驅使我,為追求別人的認同,獲得成就。我相信這些都可以是正面的事,就是推動我成為更好的人。但我慢慢發現,我所追尋的核心,是自己的人生價值是甚麼。簡單來說就是「我是誰?」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有始無終的問題,生命是一個追求與尋找的過程,過程也就是答案。

第五章——不再獨行?

5.1 愛獨行者

年輕人:(坐在窗旁,個人安靜,再次打開聖經《可13:35-45》)「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

安慰者:你知道嗎?我就是那個願作為首,成為眾人之僕人的人。我也見證你的生命,由追求成為眾人焦點,受人欽佩的「獨行者」,逐漸成為,「感染大家成為眾人之僕,由個人的成就,成為眾人的成就」之「利他者」。你生命的每一塊積木,都是我為你生命安排的計劃。造就成今天的你,不但因為你有獨特的個性,更因為你運用你自己獨特的個性,活出一個又一個獨特的生命經驗,再建立現在的你

年輕人:一路走來,我也是不容易的,我的獨行,相信也傷害過不少人。他們應該也不理解我的行為,但我最後也不會正面面對,我會逃避,我會拒絕面對問題,我會等待時間過去,最後雖不會忘記那些傷痛,但至少我將傷痛的傷害性降低。回想起來,也有不少人和事我想作出道歉

安慰者:我都知道,我都見到,我也深知你的內心感受。但是,時間就是不等人,過去了,就過去了。你的傷痛,雖不能磨滅,但她們成為你成長的推動力,更是印記。我接納你,我也愛你。我從沒放棄你,也從沒忘記你。你的道歉,雖然已過的人,已過的事,已不能接收你的想法。但我會代為好好接收,好好釋懷吧。對你來說,我相信你仍很想為這些人留下好印象吧。但最後卻因為自己的逃避與獨行,成為不能達成的願望。

年輕人:對我來說,接納自己,原諒自己,放過自己是很困難的。但我開始明白,不是每一件事都圍繞自己轉的,我自己一個確實不是最強。

5.2 與獨行者同行

安慰者:「我的杆,我的杖,都在你生命中不斷引導你」。我認識你,我也深知你追求成就,不斷希望散發光芒,展現自己的過人之處。但我沒有因此打擊你,挫你的光芒與銳氣。我就是等待你的改變。因你能反思自己的生命,你會不斷為自己作出調節,我只要好好等待你,包容你,就能見證你的轉變。你看看你這一年的轉變,這不是你生命的轉變嗎?你用了大半個人生,透過你追求成就的個性,建立了自己一個又一個能力,一個又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很多技能,促使你成為一個很強,甚至乎認為「最強的人」。但倘若沒有這樣的生命建立,又怎能讓你自己成為有能力學習「利他」的人。你的個性,你的成就,也成為轉化你生命的元素,他們是一個個核心的生命價值。

年輕人:但是,我又怎能保證我以後都不會再倒退成一為「獨行者」?

安慰者:無論是「獨行者」,或是「利他者」,她們都是你。她們都是你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狀態,生命的揭示。你為你的「獨行」畫上了生命的另一章,就是她有「利他」的一面,但你亦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因此「獨行」不是負面,他是讓你成為更好的「利他者」,透過你的反思與作出生命改變。請珍惜你「自己」

年輕人:你說的是。我需要有「獨行」的空間。她本來就是我的思考空間,整理生命的時間。但她不是我拒絕與別人接觸,逃避面對弱點的「必殺絕技」。我能在「獨行」中充電。「利他者」實在是我的轉變,她讓我看見,「也許我不必成為最出色的」,別人也許也可接受現在的我,一個不事事「包攬」,不是「一人奮戰」的我。我也能容讓別人發揮自己。

5.3 是獨行者生命之利他者

安慰者:見證到你生命的轉變,也是我心中最喜悅的事。當我見到你成為「獨行俠」,我也很想幫助你。但我清楚,讓你在生命的每一個經歷中,慢慢認識到自己旳不足,才是對你最大的祝福。你的成就本來就很多,你贏取了很多讚賞,你贏取了很多別人的光芒,你擁有很多才幹。只要你想,你也不會輕易說自己做不到,你會讓弱項成為強項,你也不斷追求更多目標,成功,就為了尋找自己人生的價值。你想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你也透過不同的成就向人証明自己的存在意義。你都做到了,你也辛苦了,你很棒。

「我」,是你生命的「利他者」。我從不讓你孤單一個。只要加上我,我們就是最強。這就是你——獨行者到利他者的蛻變故事。

附錄——解說

年輕人:「葉博,我估你改咁多篇文,都改到悶㗎啦,比一篇歷年內最特別嘅文你嚟睇吓啦,如果你睇完呢篇文,可以共鳴到,我就係一個由獨行者到利他者所蛻變嘅INTP X 3w2,咁我呢篇文就成功了。」

筆者解說:

筆者整篇文章以年輕人與安慰者的對話作為框架。從對話內容中,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將筆者的人生故事,以敍事的手法帶出。筆者在各個對話場景上,都想展露出年輕人是一個內向的,享受獨處的人。從「坐在窗旁,個人安靜。」、「一個人翻閱相簿」、「坐在大埔海濱公園看台,望着寧靜海面」,可見年輕人願意花時間獨處。

第一章所記錄的「獨行者語錄」,也是筆者的核心信念。筆者嘗試將自己心中的信念,化成句子。

第二章突出年輕人是一個着重邏輯思維,以結構思考,喜歡解決複雜的問題,理智的人。從他對經文的理解及疑問,嘗試展現一個NT的人的思考模式。此外,我們可發現年輕人以追求「成就感」,「別人的目光」,「別人的認同」作為他的核心價值,可見他是一個3號人格,從表現出色中取得成就及成功,讓人欽佩。我們發現年輕人遇到生命張力,就是內向的性格,使她在人群中表現自我是感到疲倦,但他仍需要透過在群體中獲得成就感來滿足自我,形成生命的張力。

第三章,年輕人從幾個生命的重要歷程上,建構他成為一個「獨行者」。第一,是從小被養成為一個願意獨立,享受獨立的人。第二,在平常的家庭飯局上,爸爸與哥哥的表達,讓年輕人經常陷入大量的分析,與思考模式中,使他未能有空間兼顧人際範疇,着重於個人思考上,而甚少表達感情的言論。第三,大專的場景或者是年輕人感到大壓力的場景。他的低落功能(Fe)或主導了他的Ti功能。3號吸引人目光的性格未能在大專時期發揮正常,同時在與人合作時,也未能展現他較為強的(Ti)「理性思考功能」,因此陷入逃避與封閉的時期。在中學和教會的場景,年輕人陷入了接近不健康的3號人格:「第 6 級:想用自己的卓越去給別留下深刻印象:不斷推銷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的更好。戀。」,他希望在同學中和教會團友中不斷為別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中學場景上,會在課堂上表現自己,在教會場景上,會表現極大反應,在引人注目的地方彈琴等。

第四章是年輕人生命轉變的經歷。年輕人在福音幹事的事奉上,達成了「建立兩位年輕人生命」的成就,他也有「利他」的可能性。接續在短宣經驗,讓他意識到自己也有不足的地方,他開始發現自己不斷在尋找自我價值,害怕自己成為沒用處的人,因而想表現自我。後來在佈道團的事奉,他開始經歷不同階段的轉變。第一,是開始考慮他人的感受,不以自己個人成就為最大目標。第二,開始真誠面對及承認自己內心的煩躁與不安,接受大家也有出色的地方。第三,追求的成就的範圍擴闊,以造就個人及他人成為他所追求的成就。成為一位與人共贏的「利他者」。3w2 也逐漸被顯露出來。在事奉中,年輕人與部員建立關係,以成功的關係,作為「利他者」的證明。 

第五章是安慰者為主導的對話。她以等待、同行、引導作為陪伴年輕人的方法。她直接向年輕人表明,她愛年輕人,也接納年輕人。安慰者,就是「聖靈」。「聖靈」是安慰、引導與教導的。她在年輕人的生命上也不斷給予肯定。她見證年輕人生命的轉變。

分享給別人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