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樂呈

引言

以往我會形容自己的性格為「樂天」、「堅強」,理解性格為待人處事的客觀特徵,跟個人內在的靈命成長互不相干。經過課程中一系列對性格理論的學習,糾正了以往跟從坊間的性格分析工具,不再以行為特徵歸納和定型自己的性格,而是從意識層走進自己的潛意識層,發現自己一些自己以往都沒留意的自然反應和傾向,發掘這一出生已內置、一直主導著自己的性格劇本﹕INFP七號仔。

發掘自己性格是一個發現自我意識中的不完整、不協調和偏差的過程,靈命成長需要對自己的性格常存一種「健康的懷疑」來幫助自己不斷重新評估對自我的認知。[1] 性格影響著我如何自我界定,也是我認知屬靈經驗的輪廓,影響著我與人、與神交往的風格。固然在教會中每人都是按著同一本聖經受教導,參與在同一樣的崇拜模式,每人卻有著與神交往的不同風格和屬靈特質。按著課程學習到的性格理論,這對靈命成長的幫助始於認識到自己類型的生命盲點和與神交往的偏執(人生如牌局中,一開局手上拿著的「手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聖經的宏大敍事超越自己原先無意識地讓性格主導自己的敍事(如何打出「手牌」,打出精彩的人生牌局),形成獨一無二、個人化的靈命成長藍圖。

上帝給我的「手牌」

MBTI﹕INFP

我的MBTI是INFP,心理能力流向為內向型(I),傾向關注內在反省而獲得動力,過多的互動會帶來壓力;認知方法為直覺型(N),傾向關注事情的關連性和可能性,傾向以理論和創意來理解經驗和計劃行動;判斷原則為感性型(F),傾向關注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和感受,追求積極和諧的互動;認對外在的風格為認知型(P),對外傾向吸收資訊多於作出決定,關注過程多於目標,較易接受轉變和新事物。這四方面組合而成的十六型人格之中,INFP是一個追求忠於自己重視的價值、內外和諧一致的理想主義者。

我的心理功能(NF)給我創意、熱情、洞察的濾鏡看世界,盼望將人的焦點從現狀帶到更好可能性。這讓我反思到我在事奉時的風格的確是較為重視與人的關係,可以是有感染力的帶領者,在教會中傾向較投入於團契和敬拜當中。反之,我對於常規化的屬靈操練有刻板的感覺,卻又因著INFP的對信仰忠誠的追求,要求自己要理想地做到常規屬靈操練的信仰生活。以往自己也不明白為何對自己重視和追求的日常屬靈操練,實行起來會如此卻步。原來MBTI只是我最自然、無壓力下的傾向,本應是無分正面或負面、也不一定合乎上帝心意的傾向,要把性格自然的傾向帶到自我意識層面,加上自主的意志才構成最終的行動。

因此,要認識和接納自己性格的強與弱,除了解自己強於敏感生活中的美麗、欣賞自己在基督裡的獨特性之餘,同時亦要欣賞、聆聽和補足教會群體中別人不同的屬靈氣質。經過課堂代入扮演別人功能鏡的練習才發現,怎麼教會中會有人把別人感受次於自己邏輯那麼奇怪?或許我的INFP性格傾向在別人眼中才更奇怪吧。這令我細想上帝賜給我們每人不同的功能鏡,反省自己是否願意代入別人與我相反的溝通模式。我以後在教會帶領聚會時需要多想一步,要記住自己的角度並不代表是別人所需,且教會群體之內大家互為肢體、各有強弱,要珍惜和欣賞與我不同性格傾向的人。每位與我不同的肢體都是獨一無二被上帝所造、所珍愛的生命,總有互補和互相學習之處。往後我要學習讓MBTI健康地主導我,以致成為自己和別人的祝福。

按性格動力學,我的主導心理功能是內向感性(Fi),較敏感內在感覺,我的內心總有複雜和無盡的感受以協調內在的價值觀以達致和諧,並基於價值觀作決定;輔助心理功能是外向直覺(Ne),除了擅於察覺事物的關連性和新意義的可能性,亦喜歡與人集思廣益。在面對壓力的時候,若任由MBTI性格在潛意識裡主導,或會擴張主導功能以致忽略其他平衡功能,繼而在壓力下發展成低落功能外向思考(Te)主導。例如我反思到自己曾在被逼跟自己性情和重視價值不同的人合作的高壓環境下,不自覺地從失控的弱項外向思考形成對別人不準確的發泄式批評,未能駕御低落功能為本的處境。

反之,在掌握到發揮主要功能和輔助功能的前提下發展低落功能,可幫助自己承認潛意識層的弱點、痛苦和張力,將低落功能帶到意識層面展現,以發展成整全和平衡的成熟個體。[2] 例如我發現自己在跟別人分享信仰時,不善於面對需要有根有據和有邏輯的信仰的對象,我自然傾向只對信仰上有共鳴的人分享內心難以說透的信仰。但當我在充分發揮NF心理功能時,發現到發展低落功能Te的價值,例如在進修神學的基礎可以幫助自己有條理地向別人分享信仰,能在信仰上幫助別人的生命朝向更美好方向。當我以主導和輔助功能帶動低落功能,在自己不擅長的低落功能為本的處境,不再在潛意識裡被失控的低落功能主導,亦不再試圖加以控制並謙卑靠主。這樣,當我積極面對原先不自知的陰暗面並帶入意識層,便是遇見上帝的場景,開始踏上成聖的路上。

九型人格﹕七號

從MBTI再往潛意識進深一層的九型人格,反映潛意識裡應對威脅自己存在價值的防衛機制,和反映隱含迴避領域的生命盲點所構成的強迫思想。九型人格同樣不能被客觀地量化所屬性格,尤其九型人格的外顯特徵常於健康、一般和不健康的特徵之間浮動,需要靠自己的經驗來驗證。我一直以為自己從小品學兼優又沒有事事半途而廢,以為自己的面面俱圓、樂天、樂於助人的性格是二號,怎麼會是「爛玩」的七號呢?認識九型人格理論之後,我發現自己一些核心思想,例如﹕「人若能過得快樂,何必要沉醉在痛苦之中呢?」,以為是無人不認同的普世價值,原來背後的潛藏動機跟聖經的教導﹕「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等教導,都有著極大的偏差。況且七號也不比其他性格好與不好,每種性格各自有各需要面對的人格陰影,也不是後天的選擇。

很難想像以快樂作為動力的來源,可以是一種不健康的動機。七號的核心心理取向是思維向度,試圖通過追求各種正面的、具啟發性的想法和活動,來掩蓋自己內心的空虛,不斷去充塞那永不能被滿足的自己。我習慣對世界和身邊周遭的事物保持好奇和抱持開放的態度不停發問。自從發現到自己有七號的對外無限開放接納的強迫思想,意識到在信仰上過於開放的態度是頗危險的。另外,我也終於發現經常困擾自己,總不能停下來的強迫行為,是源自七號渴望無限的豐足的潛藏動機。我總對任何人的發問邀請都按捺不住要參與其中,不斷想認識新的人和有新的開始,對著新朋友又不斷想貪婪地發掘他最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可能其他性格的人讀到這裡會感到很荒謬,但我真的聽到任何男女老幼分享他內心的痛苦時,腦裡都不知為何萌生起一種要將他帶離這痛苦的現狀,一起私奔到月球的衝動。天父給我有看穿別人內心需要的洞察力,我常常嘗試幫助別人離開痛苦,並不代表我有發自內心地以他人的需要為導向,其實只是借快樂為名,以別人的世界來填滿自己內心的空洞。當任由這些傾向凌架我的思想,有可能導致帶罪的行為。這表面像是服侍年輕人和關顧弟兄姊妹的恩賜,卻沒有恰當地運用。以快樂為做事的隱藏動機,原本只是內在的強迫傾向,但當這絕對化成為自我認同時,便出現上述不斷充塞內心空洞的「防衛機制模式」,失去與別人真實連結的聯繫。當維護內心快樂形象跟全然跟隨神有衝突、帶著隱藏動機以其他事情取代與主真實的聯合,便須要祈求神賜下智慧分辨出自己的防衛機制,和持續探索自己需帶到意識層面處理的陰暗面。

相對於較易分析的做事動機,迴避領域更難在日常生活中覺察。好像在教會這種要求喜樂和接納的氛圍,「在任何事情中找出美好」的作風較受歡迎,很難發現這是出自九型人格迴避領域的盲點,以追求樂觀試圖迴避令自己不被痛苦所影響。內心可能就這樣正在遠離神,因認識上帝往往需要通過質疑,而不能把一切痛苦的事合理化成美好的事。無血無肉的否認痛苦,反而跳過了神所賜的經歷背後的成長機會。回顧最觸動我內心、深刻經歷神的詩歌《能不能》: 「我哪都不想去,只想日夜在祢殿中」,原來我渴望留在神的同在裡,逃避正視正在經歷的痛苦,正是我生命的盲點。以為正陶醉在上帝的同在裡,內心卻在拒絕向上帝袒露真我。

七號的核心心理取向是思維向度,常處於高警覺性的狀態,焦慮著要逃避內心恐懼面對的痛苦。當出現內心盼望迴避的痛苦,潛意識裡往往訴諸防衛機制作出無意識的情感反應,像要提高劑量解決毒癮一樣,不斷製造新奇、愉快的經驗來壓抑那希望不必觸碰的自我意識,然後這逃避徒增加內心的不滿和空虛,帶來更多的痛苦。[3] 習慣地把正在迴避的事物排除在意識之外, 因恐懼看見別人受苦或遭遇欠缺,呈願不斷充斥有餘的景象,形成固有敍事方式,直至現實把七號逼到避無可避。回想我人生之中情緒最波動和最深刻的屬靈經歷,是我難以接受親人離世之痛苦,走到死亡面前被痛苦的現實當頭棒喝、無法再包裝成麻木快樂的情境,直接威脅我理想存在的快樂形象。

辨識以上自己常常偏離上帝的軌跡,和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來判斷自己是否將憤怒視為正在避免某事的信號,被七號故有、否認痛苦的敍事主導著自己的思考,落入美化事情的傾向和不斷將注意力轉移到有趣及具吸引力的事情,通通都可以靠主得著更新的動機。這逆轉人性、往不舒適的方向成長,例如經過這課程認識到自己的一直在逃避的陰暗面和寫這篇自我反思,也是我成長的必經階段,正視生命的痛苦處。透過自我對話,改變自己不健康的行為模式,作為七號要學習作出取捨和承擔責任,突破以類型防衛機制為主導的樣式。唯有意識到和甘願放棄類型性格偏執、封閉的「自我」和錯繆的驅動力,才能讓「真我」自由、整全地跟上帝和整個世界建立真誠的關係。[4]

「手牌」組成的局面﹕INFP x 7

INFP x 7在外顯特徵的其中一個共通之處,是我的輔助功能Ne和九型人格的七號,都會對外面世界的新奇的事物有著強烈求知慾和創意聯想。INFP是在接收資訊和與人溝通的風格上的層面,九型人格的七號則被背後,為掩蓋痛苦而追求新奇刺激的驅動力,激發追求了解新知識和發掘當中關聯性的興趣。

至於INFP x 7之間的火花,不服任何限制的七號,跟渴望忠於信仰價值觀的Fi起衝突。渴望自由、不受任何束縛的七號,跟要求自己忠於基督裡的自由的Fi不停交戰,在七號主導興奮地投入了很多群體和責任之後,Fi又逼自己盡忠地兌現所有承諾的痛苦輪迴之中。反之,若能突破七號「逃避沉入思考,不斷追求新刺激去掩飾自己心中恐懼的防衛機制」的盲點,直接面對內心的感受,兩者便能互補。Fi熱愛追尋人生意義,願意梳理自己真正的內在動力和內心所逃避之感受,可以幫助我成為健康的七號,花時間停留在觀察和經驗之中,深入地整合自己的經驗,敏銳上帝的同在和恩典,對擁有的東西存感激之心。

有時稍不留神讓七號像小孩一樣衝了出來主導我的生活時,我常自嘲為一個偽ENFP,七號的主動與熱愛社交,會有些像外向型的表徵,當參與過多的活動時會令內向的INFP乏力。另一方面,Fi的屬靈生活較為關係導向,Ne對別人的好奇心,雖可被Fi過濾出違反自己價值觀的人和事,但七號不斷跳去取悅別人以達致群體愉快,會令INFP受壓力,與內心的理想主義交戰和不願接受這樣的現實,在內心積壓不滿,[5] 跟七號逃避現實、流於表面的相交模式共同影響下,形成惡性循環。加上INFP屬於對別人價值觀高敏的類型,容易看出別人不善良的一面,亦難以被別人完全理解內心複雜的情感。當INFP 感到有嚴重壓力時,失控低落功能Te主導Fi,突然不斷批評和針對別人脆弱的一面,且覺得自己一文不值、軟弱無能,跟表現像一號的不健康的七號一起反彈。要突破這脫疆的七號帶來INFP x 7的一連串災難局面,唯有歸回內向型的內在得力模式駕馭七號,逆流而作安靜獨處,專心默想上主的話,在耶穌裡找到深刻的滿足感取代七號遍尋不獲的快樂人生。

如何被聖經宏大敍事主導我打出「手牌」

人的敍事身份承載著性格的傾向與處境特質,內化和持續更新的人生敍事主導著人的行為和決定,也包含人對生活所創造的意義。[6] 若不認識神,人生本由性格作為預設的敍事劇本主導著。然而,性格不代表我的敍事身份,若我任由性格定型自己,便偏離永恆主的指導。性格往往影響我們如何與神交往。不論是MBTI的失控「低落功能」為通往「個人無意識」裡的「陰影」,還是九型人格的陰暗面,都沒有指出應追求的對象以引導我們走出陰影。人難以單靠理性思維的覺醒,叫自己變得更理智和健康,減低自己的「邪惡」。人在罪中本應回歸上帝,渴望獲取上帝的寬恕,人類的先祖卻往相反的方向,做裙子掩飾自己。人類離開上帝去尋找自我本相,總是會失望和沮喪。[7]

面對此超越人所能理解的邪惡,人需要超越自己能力的幫助。帶著自己生命故事主觀地投入以衝突為焦點的耶穌比喻,讓聖經照鏡般照出自己性格的扭曲來發現生命的盲點。按比喻的時間流,讀到當中合理與荒謬情節的「極限經驗」,叫各九型故事顯出它的限制、自我和罪性,特別吸引NF尋找在應用在自己生命中獨特的象徵意義,打破完全協調的地上信仰人生,重塑自己經驗及身份,解放我的九型偏執及痛苦﹕貪食遮掩內心的空虛,恐懼源自不信之罪。

課堂上介紹彼得受責和耶穌受試探的故事,打破七號對渴望豐足的觀念,要以「一」取代「多」,為天國之路的承諾作出犧牲。這兩比喻不只是為七號而寫,這兩比喻以外,如耶穌挑戰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人,要先去辭別我家裡的人,不配進上帝的國,也是在挑戰七號的面面俱圓,貪心的各樣事情都兼顧,凡事中庸平衡,與上帝的國不相配。跟從耶穌,原來一定要「顧此失彼」。靈命成長關鍵在於人與上帝關係,透過閱讀聖經經歷敘事角力,人的確可以選擇不跟從耶穌的教導。反而要在極限面前,要抓緊自己這份「不想」跟隨上帝的張力,以致每次閱讀後都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敍事身份,和發現唯有向上帝放下自己手握的所有自卑禱告。這樣,在創造主面前重整生命碎片,向主在內在張力中朝向一致,劇本轉向基督,生命得著自由。

結語

最後,經歷這個學期透過兩套性格理論,反覆的自我對話來辨別和更新內心潛藏的敍事劇本,也許一些行為模式和情緒反應會被改變過來,但我仍不能改變我是上帝所創造獨一無二的INFP七號仔。深願我往後還能發揮這性格喜樂的生命力,向人散佈信心和喜樂,[8] 去活出上帝賜給我的人生頻道,讓聖經的宏大敍事引導碎片化的人生朝向內裡的一致,與主重拾真摰和諧的關係,成為我獨特的靈命成長之路。

參考書目

  1. Krebs Hirsh, Sandra, and Jane Kise. Soultypes: Matching Your Personality and Spiritual Path, Revised Edition. Lanham, US: 1517 Media, 2006.
  2. McAdams, Dan P. “The Role of Narrative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oday.” Narrative Inquiry 16, no. 1 (2006): 11–18.
  3. Michael, Chester P., and Marie C. Norrisey. Prayer and Temperament: Different Prayer Forms for Different Personality Types. Charlottesville, VA: Open Door, 1991.
  4. Thesing, Robert J. “The Myers-Briggs, Enneagram, and Spirituality.” Way Supplement 69 (1990): 50–60.
  5. 史塔比庫恩著。羅吉希、汪瑩瑩譯。《九型人格的成長練習:成為自己,從看見上帝眼中的你開始》。初版。台北:校園書房,2021。
  6. 艾柏特安德烈著。胡健斌譯。《人格素描與靈命進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3。
  7. 霍玉蓮。《愛在點滴親和間:九型人格親密關係啟示》。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2011。

[1] Robert J. Thesing, “The Myers-Briggs, Enneagram, and Spirituality,” Way Supplement 69 (1990): 56.

[2] Chester P. Michael and Marie C. Norrisey, Prayer and Temperament: Different Prayer Forms for Different Personality Types (Charlottesville, VA: Open Door, 1991), 94–95.

[3] 史塔比庫恩著,羅吉希、汪瑩瑩譯:《九型人格的成長練習:成為自己,從看見上帝眼中的你開始》,初版(台北:校園書房,2021),頁298。

[4] Thesing, “The Myers-Briggs, Enneagram, and Spirituality,” 53–54.

[5] Sandra Krebs Hirsh and Jane Kise, Soultypes: Matching Your Personality and Spiritual Path, Revised Edition (Lanham, US: 1517 Media, 2006), 221,238.

[6] Dan P. McAdams, “The Role of Narrative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oday,” Narrative Inquiry 16, no. 1 (2006): 18.

[7] 霍玉蓮:《愛在點滴親和間:九型人格親密關係啟示》,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2011),頁251。

[8] 艾柏特安德烈著,胡健斌譯:《人格素描與靈命進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3),頁53。

分享給別人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