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Y
引言
修讀「性格與靈命成長」課程,帶給我許多驚喜與啟發。它不僅幫助我掌握MBTI與九型人格的理論與應用,更引領我探索敘事神學與耶穌比喻的豐富內涵,開拓了我對信仰的新視野。在撰寫這份反思文章的過程中,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靈命旅程中的盲點與偏執,也嘗試將課程所學與對性格的認識整合起來,進一步反思上帝如何塑造我的靈命與品格,引導我走向更成熟、更健康的生命方向。
生命回顧
我出生於一個大家庭,我有很多位姊姊及幾位弟弟妹妹的。父母並無特別的生育計劃,母親因不想被奶奶嫌棄和鄰居取笑,才努力追求生下兒子。父親沉迷賭博,經常無法提供家用,甚至在我出生前曾考慮將我賣到荷蘭以換取生活費,所幸最終因不捨而放棄。從小,我目睹母親肩負起撫育兒女和賺錢養家的重擔,對她充滿尊敬與憐憫,並仿效了她自強不息的精神。然而,童年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缺乏關愛、物質供應和監管,我幾乎是在「放養」和「自生自滅」的環境中成長。若沒有認識主耶穌,我難以想像這匹不羈的小野馬會奔向何方。這段經歷也讓我對被嫌棄或拒絕的恐懼深植心中,影響了我的人生軌跡。

在小學三年級時,因搬遷我轉入一所基督教小學就讀。臨近聖誕節,同學邀請我參加少年團契聚會,起初被「有得玩」和「有得食」吸引,偶爾向主求助,對主耶穌留下良好印象,但因不願恆常參與教會生活而拒絕信主。直到小六畢業福音營,我感受到上帝的呼喚,明白世界的起源與祂的創造,並找到生命的意義,於是決定再次相信耶穌。原來上帝早已認識我,知道我喜歡玩樂與群體生活,並為我預備了成長的場景,即使我曾拒絕,祂仍鍥而不捨地透過我的直覺(N)和思考(T),讓我理解祂的愛與真理。
進入初中後,我的生活並不愉快,與姐姐們關係疏離,常感到被排斥,家中因父親沉迷賭博及其他家人的成癮行為,讓我對家庭背景感到羞恥與恐懼。在徬徨中,我極度渴望朋輩的認同與關愛。然而,上帝的安排充滿奇妙,在教會裡,我遇見一位充滿愛心的導師,他教導我們學習樂器並安排我們在崇拜中獻唱。透過熱愛的音樂與弟兄姊妹的真摯情誼,我親身體驗到基督徒群體的溫暖與關懷。這些經歷促使我自願留在教會成長,幫助我在動盪的青少年時期避免迷失於世俗的誘惑與迷惘,並深深體會到救恩如何臨到我這個不羈的7號仔,讓我在教會中逐漸成長。
在高中時期,我曾聽過一篇以「尋羊、更新、傳福音」為主題的講道,內容關於耶穌尋找迷失的羊。這篇講道深深觸動了我,激發了我積極向他人傳福音的心志。當時,我向天父立下心志:每週日必定參加崇拜,並願意不斷被祂裝備,透過積極傳福音來服侍祂。從那時起,我的生命經歷了顯著的轉變,這段經歷無疑是我最認真決志信靠主耶穌的關鍵時刻。如今回想,這是我願意放下偏離真理的自我慣性,[1] 並從墮落中回歸上主的重大決定。這份決心不僅塑造了我的信仰生活,更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轉捩點。
我的MBTI
二十年前,我開始接觸MBTI,並進行了兩次不同版本的MBTI性格測試,結果分別顯示為ESTJ和ENTJ。然而,在葉博的課堂中,透過快速測試體驗,我發現自己更傾向於ENTP。我的心理能量流向(Energy)屬於外向型(Extrovert),一直以來,我習慣從群體中獲取能量,參與越多聚會、分享會或研討會,我越感到興奮與雀躍。即使在疫情期間,我也不僅在線上參加各種課程,還定期與摯友或家人外出登山、運動。此外,我向來注重生活的「闊度」多於「深度」,從青年時期至今,我曾學習多種樂器,但大多數都停留在初學至中級階段。
在認知方式(Perceiving)方面,我傾向於直覺型(iNtuition)。我重視未來的可能性,喜歡靈活地發想各種點子來解決問題,並常常帶著一點執著去理解事情或新知識背後的整體理論與概念,之後才會深入探索其中的細節、步驟與環節。舉個例子:如果我要學煮一道菜,我會先在網路上搜尋相關影片,把整體的想法記在腦中,並列出需要購買的食材。當我真正下廚時,便會依靠腦中模糊的印象,加上一點創意來完成這道菜。我不會逐步照著食譜,也不會精確計量調味料。對我而言,即使是重複煮同一道菜,每次都像是重新學習一次,因為我會根據當下的靈感隨時做出調整。
我的判斷原則(Judging)傾向於思考型(Thinking)。我擅長以抽離的角度進行分析,並喜歡運用邏輯與因果關係來解決問題。我尤其偏好透過提問來釐清想法,有時甚至會執著於找到答案後才願意繼續前進。即使周圍的人沒有提出類似的問題,我仍堅持要問,這樣的堅持有時會在不知不覺中引起他人的反感。我記得在某份工作中,因對某些既定規則感到不滿,我主動向上司提出疑問,結果讓對方覺得我不尊重權威。後來,我將這段經歷與同事分享,他們對我的反應感到非常意外。
一直以來,我以為自己應對外在世界的方式是偏向判斷型(Judging),因為我喜歡有條理的生活,也習慣以目標為導向來實踐計劃。然而,當我深入了解認知型(Perceiving)的特質後,發現自己其實也非常欣賞有彈性的環境,喜歡事情保持開放、不被約束,甚至能隨時做出調整。而且,我經常在最後關頭的壓力下激發出行動的動力。另外,從帶領團隊的風格看TP,我是善於適應的思考者。[2] 這類型的領導者會根據新的資訊迅速調整方向,雖然這種彈性帶來效率,但有時也會讓他人感到混亂。我發現在家庭、工作和教會事奉中,自己也常出現類似的情況,可能會讓周圍的人覺得難以適應或不知所措。
我的九型人格
我是眾多型號裡最開心的7號型,一生追求喜樂和享受,喜歡想出一些新奇及有趣的事情去做。我有一個非常活躍的頭腦,可以在不同的想法之間快速來回。我喜歡做那些令我感興趣的事,我對它們會非常投入。對於一些沒有回報和重複的任務,我感到很難去堅持。我喜歡參與一件項目的起首階段,因為在那計劃初期,需要考慮許多有趣的選項。當我對某件事失去興趣,我就難堅持下去,因為我希望繼續做下一件能引起我興趣的事。[3]
此外,我曾經以為自己的九型是8號,因為從青少年期至現在,我都喜歡在人群中充當領袖的角色,我能迅速地洞察到他人的需要,對於社會中的弱勢社群,我會有強烈的感覺,很想出一分力去保護和拯救他們。年青時,我經常以防衞機制「否認」去迴避面對個人的軟弱、困難、脆弱,也會轉移憤怒、壓抑害怕,所以我特別懼怕靜止和內省,迫自己不停工作、活動,無暇細想。
經過葉博講解九型的三個中心的描述,以及7號與8號作出比較後,我發覺自己受「腦」中心影響,多於「身」中心。我喜歡依靠思想和分析來處理問題,尋求理解和掌控環境,目標是盡量減少焦慮,管理潛在的痛苦,並通過分析和計劃,得到確定感。[4] 此外,我傾向逃避痛苦和衝突,將困難美化,常常為未來作出計劃;而8號則會接受痛苦、面對困難,直接面對衝突。可能在我幼年至青少年期,家庭的困境和被姊姊們杯葛的經歷,軀使我發展出8號側翼的特質,「自強不息」和「保護弱者」是我人生的重要價值。因此,我認為自己是7號側翼於8號。
ENTP 和7號的生命成長與挑戰

7號的罪根(Root Sin) 是貪多(Gluttony),⽤經驗不斷去充塞那永不能被滿⾜的⾃⼰。試圖通過追求各種正⾯的、具啟發性的想法和活動,來掩蓋自己內⼼的空虛。可惜的是,他們從不覺得⾃己已經擁有夠多。[5] 7號型的主要心理防衞機制是合理化,[6] 會用一個合乎理性「好」理由來解釋行為,藉此逃避內裡的困擾和痛苦。
罪的狀況不等於一項或兩項行為,而是一種偏離真理的自我慣性。比如說,幫助他人,原是一種美德,可是助人者有時出於一種盲目慣性,這種美德就落在一種罪的境況中。……相同的行為,表面上難以斷定是善行抑或惡行,又或者只是無知的愚行;惟有內心的動機和不自覺的慣性,使我們活在不由自主的罪的境況裹。九型人格中每一種都有防不勝防的自動慣性,去維護個人虛弱的自尊,以致跌入罪況中。[7]
當我讀到這段文字時,讓我聯想到廖炳堂博士在《靈修神學》一書中所撰寫有關罪的篇幅,「餘罪」——為「與生俱來在我們裏面的律」,它不需要媒介而能直接影響信徒心智運作的取向。主耶穌以內心的「珍存」來形容內心對惡行的喜愛,而且指它經常找機會「發出」,罪慾有時好像「野馬」亂竄,發動的時候完全罔顧後果。[8]
7號的偏情是「過量」、「貪多」,它的慣性是「策劃」,[9] 而防衞機制是「合理化」,一生追求快樂的體驗,以填補內心的空虛,每每遇到痛苦便會轉身逃跑。ENTP的特質正好強化我內心的慾求和偏執,幫助我不斷觀察外在世界,尋找更好、更有樂趣、更舒服的事情,經常幻想著它們正等待我投入當中,外在直覺(Ne)加上內在思考(Ti)的功能和氣質成為7號實現內在價值和渴望的強大助力,能穿透事情或環境的可能性,也能把執行計劃合理化,有時甚至會把所有滿足到自己深層慾望的事情,都一概行使這種慣性。這根深蒂固的障礙,其實是來自內心:自相矛盾、自圓其說、自我掙扎、自己就是我們最大的敵人。[10] 葉博在課堂中也曾分享:「九型人格可以說是我們的對手(敵人),害我們偏離正道的。」這句話確實令我愰然大悟。
法國哲學家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 說的:「懼怕未來受苦的人,現在就已經在忍受懼怕的痛苦了。」換句話說,7號逃避痛苦的策略,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痛苦。[11] 亦即是,7號逃避痛苦的慣性,往往為自己帶來更多痛苦。這句話讓我深有共鳴。回想當初從全職工作轉為全職家庭主婦時,我正經歷著職場人際關係的挫折與他人的投訴,觸碰了我生命中的舊傷——那種被拒絕、被嫌棄的成長經驗。我於是向主祈求一個「合適的機會」,以家庭為由離開職場,看似是一個甘心犧牲、專注家庭的選擇,實際上卻隱藏著逃避痛苦的動機。這個看似理性的決定,最終卻讓我跌入更深的挫折與掙扎之中 。
當小兒子六歲時,他被診斷為某類型的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生。不久後,我們又發現大女兒具有資優特質。孩子們在學習、社交技巧以及情緒管理上都面臨不少挑戰,這也為我們的家庭生活帶來許多壓力。 我與丈夫在教養方式上的分歧,亦成為彼此之間衝突的根源。面對這些接踵而來的困難,我不僅感到身心俱疲,也時常對孩子的表現感到失望,進而自責。此外,我的親朋好友對我的誤解也讓我倍感壓力,他們質疑我縱使具備專業知識,卻未能培養出乖巧的兒女。在這樣的處境中,我的聲音與想法常被忽視甚至否定。漸漸地,我原本熱情、樂觀、充滿活力的性格也開始黯淡,取而代之的是退縮、壓抑與日漸沉重的情緒低谷。
在長期壓力和焦慮下,ENTP的低落功能(Inferior function)——內向地實感(Si)主導著我對艱難處境的回應。[12] 現在回想,我更能夠理解到為何當時很容易被孩子的微小錯誤而激怒,我的思想都變得固執、缺乏彈性。我經常瀏覽招聘廣告,幻想著能逃離當下的艱難,藉此掩飾內心的不安與恐懼,同時為下一段充滿挑戰、新鮮感與冒險的旅程預作準備。ENTP與七號人格的傾向深深影響了我的人生選擇,我會形容自己像是一名「快閃族」,每當身體感受到壓力、情緒受創或思緒陷入痛苦時,總是本能地選擇逃離。
屬靈生命更新的歷程
儘管 ENTP 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他們在靈性旅程中仍會遇到一些障礙。ENTP 總是忙於追逐各種新奇事物,他們通常不會主動為靈性探索留出時間。只有當生活壓力超過他們的樂觀能力時,他們才可能認真思考外部力量能否提供幫助。[13] 在我的生命歷程中,上帝讓我多次經歷漫長而艱難的困境,透過這些歷程呼喚我回到祂的身邊,學習仰望祂、倚靠祂所賜的力量與智慧。祂在我生命中的奇妙作為,令我心中充滿驚嘆與敬畏。

若能讓7型號者面對以往生命中的痛苦,讓他們經歷流淚,他們就會發現,痛苦並不那麼難面對,面對痛苦也能生存,仍能活下去。……他們接受釋放禱告或輔導的目標,是要去接觸過去的痛苦,重新連結現況和已壓抑的痛苦,以一個有痛苦的生命來看現今的生活。了解和接受痛苦,能使他們更有力去忍受痛苦;反之,逃避痛苦只會收窄他們的意識和能力,使他們更無力忍耐痛苦。[14]
回顧過去幾十年的人生,有幾段特別痛苦的經歷,使我深深體會到上帝如何在絕望與掙扎中親自拯救我,將我從偏離祂的慣性與陷阱中拉回。二十多年前,我與當時的男朋友(現任丈夫)正準備步入婚姻,但這段過程卻充滿波折。起初,婚前輔導員就坦言我們並不適合結婚,然而我們並未認真看待這個建議,更沒有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仍一意孤行地籌備婚禮。沒想到,就在婚禮前三個月,男友因為婚前恐懼突然提出分手。這突如其來的決定,讓我瞬間跌入極度的傷痛與無助之中。
7號的自衞本能會將人生的問題錯誤地合理化、升華,而陷阱是以幻想、天真來舒緩壓力、困擾與痛苦,容易變得不切實際。[15] 然而,這些方式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只會讓我更難面對現實。當時,我們在交往期間經常爭吵和面對不少試探,於是天真地以為結婚能解決這一切。但事實是,我們從未真正面對彼此內心的創傷、性格上的弱點,或者我們在溝通與處事風格上的巨大差異。
若沒有這次經歷,考慮到我和丈夫截然不同的性格類型——MBTI 的 ENTP 和 ISFJ,以及九型人格中的 7 號與 6 號所帶來的偏執與防衛機制,我們或許早已走到離婚的地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葉博在課堂中常提醒我們:上帝是超越 MBTI 與九型人格的。這次「婚前分手」的經歷,不僅讓我深刻反省自己的缺點。在過去的關係裡,我習慣以「分手」作為手段,試圖脅逼對方改變,卻沒察覺自己衝動、霸道的一面,總是放大對方的不足,卻鮮少回望自己的責任。
然而,這段痛苦的經歷也成為我與上帝更親近的契機。祂的話語在我最艱難的時刻帶來極大的安慰與支持,並重新校準了我的身份認同與核心價值。原來,我內心那份「害怕被遺棄」的恐懼,也在這個過程中被上帝溫柔地醫治了。如今,我願意勇敢面對我和丈夫之間的問題,學習在衝突中尋求理解與和解,並實踐基督那種犧牲與捨己的愛。
另一次痛苦經歷是疾病帶給我的生命反思。幾年前,隨著社會事件的發展,年輕人普遍受到社會動盪和疫情帶來的情緒干擾,我的兒女也沒有例外,種種預測不到的家庭狀況勾起了過往原生家庭的問題所引起的焦慮、恐懼與不安。翌年,由於長期的負面情緒困擾,我的身體出現內分泌失調,最終患了一場大病。
這次生病讓我覺醒,意識到惶恐與焦慮只會使我的生命繼續沉淪。身體的不適成為一種喚醒心靈的禮物,促使我仰望主耶穌。意想不到的是,在此時,天父藉著朋友的邀請,讓我參加了一個為期半年的「依納爵靈修與禱告操練」。靈修導師引導我默想主耶穌的生平和許多充滿憐憫與關愛的神蹟奇事。

當我默想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故事時,聖靈再次帶領我進入那個場景。在安靜中,我彷彿置身人群之中,看見門徒一排排的人群中分派餅和魚。那一刻,我心中湧起一陣莫名的恐懼和焦慮,害怕得不到我那一份,我的身體感覺到繃緊和心跳加速。就在那刻,我意識到耶穌早已看見我。可是,我卻不停地推開祂,因為我忙著尋找世界給我的歡樂和有趣的經驗,而且家庭、工作和教會事奉的角色與成就中,都正好為我帶來存在感和滿足感,我想用這些方式去掩蓋成長中的創傷和不安。我拼命地努力,不斷挑戰自己,只為保持我所認為重要的東西,深怕一旦失去,就再找不回來。
直到某一刻,我感到非常疲憊。那種內心的空洞與無力感,無論我如何努力,都無法填補。就在我最脆弱的時候,耶穌走近我,輕聲對我說:「不要懼怕,我已經為你預備最好的一份。」這句話令我深深明白,自己花了大半生在逃避痛苦、追逐快樂,卻從未真正體會過主的同在和那份輕省的自由。
當下,我心中浮現出那句熟悉的經文:「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耶穌邀請我放下重擔,把一切憂慮交托給祂。
原來過去的成長經歷,加上7號以逃避痛苦為本能,以追求快樂為動力,甚至合理化每一個選擇。這些防衛機制和直覺反應,使我漸漸偏離耶穌,走在自己的路上。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 10:10)這句話提醒我,我不需要再害怕,因為在祂的愛裡,從來沒有缺乏,只有滿滿的恩典與供應。我不需四處奔波,只需停留在此時此刻,與耶穌一起,已經足夠了。
總結——立志與展望
對於 7 號來說,恐懼是他們在通往真實道路上所發現的動力的基礎。強烈的觸覺、聽覺、視覺和動覺感受會增加他們對痛苦、匱乏和苦難的想像。[16] 到了人生下半場,外向直覺型(Ne)通常已經發展出自己的靈性道路。然而,這時靈性的豐富性卻來自於其低落功能——內向實感(Si)。[17]

如今,我更願意選擇放慢腳步,為內在世界騰出空間。透過恆常而穩定的靈修時間,默想耶穌基督的生平與祂的教導,並藉由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等五感,更具體地經驗祂的豐盛、慈愛與憐憫。不論在痛苦、艱難中停留,或是在滿足、喜樂中慶賀,都視為上帝給我最美好的安排。
不同的內心信念是會引發人看見不同的上帝作為,而當人的內心信念得著着更新,他對上帝作為的看見亦會改變。[18] 回顧前半生,我常憑著靈活的思維與積極的行動,試圖應對人生各個階段所面對的苦難。我一度深信,這些經歷都是上帝為我預備,通往更美好、更快樂生活的必經之路。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漸漸意識到,那或許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這樣的信念不但使我在持續的努力中感到徒勞無功,始終無法獲得真正的內在滿足與安穩,反而讓我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趨吉避苦」的價值取向長久以來成為我靈命成長的絆腳石,也使我與上帝漸行漸遠。因此,如今我願意學習踏實地活在現實世界中,勇敢追尋夢想,即使在過程中難免經歷痛苦與挫折,我也不再選擇逃避。
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懇求祢幫助我對祢的為人和祢福音的價值,特別是祢愛的方式,有深入的內在認識,好使我能加倍的愛祢、跟隨祢,並學習以祢愛的方式去愛人。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參考書目
Hirsh, Sandra Krebs. Soultypes: Matching Your Personality and Spiritual Path. Minneapolis: Augsburg Books, 2006.
Zuercher, Suzanne. Enneagram Spirituality: From Compulsion to Contemplation. Notre Dame, Ind.: Ave Maria Press, 1992.
庫恩.史塔⽐著。《九型⼈格的成⻑練習:成為自己,從看見上帝眼中的你開始》。台
灣:校園書房,2021。
陸劍雄著。《九型性格與釋放禱告:突破性格的瓶頸》。香港:冬青樹圖書製作,2005。
葉應霖著。《敘神敘人之爭:腓立比信徒的身份塑造與靈性追尋》。香港:建道神學院,
2024。
葉萬壽著。《九型心靈:因為知道,才可提升》。香港:文明魚,2013。
廖炳堂著。《靈修神學:理論與實踐》。香港:建道神學院,2015。
鄺炳釗著。《從聖經看如何認識和提升自己》。香港:天道書樓,2000。
蘇珊.蘇爾嘉著。《⼈格素描靈修學: 以默觀打破偏執》。⾹港: 基督教⽂藝,2015。
[1] 霍玉蓮著:《愛在點滴親和間:九型人格親密關係新啟示》(香港:突破出版社,2011),頁257。
[2] 葉應霖博士:《性格與靈命成長:課堂筆記—Lesson 1》,頁83。
[3] 葉應霖博士:《性格與靈命成長:課堂筆記—Lesson 6》,頁30。
[4] 葉應霖博士:《性格與靈命成長學:課堂筆記—Lesson 8》,頁15。
[5] 葉應霖博士:《性格與靈命成長學課堂筆記—Lesson 6》,頁46。
[6] 陸劍雄著:《九型性格與釋放禱告:突破性格的瓶頸》(香港:冬青樹圖書製作公司,2005),頁196。
[7] 霍玉蓮著:《愛在點滴親和間:九型人格親密關係新啟示》,頁257。
[8] 廖炳堂著:《靈修神學:理論與實踐》(香港:建道,2015),頁217。
[9] 蘇珊.蘇爾嘉著。《⼈格素描靈修學: 以默觀打破偏執》(⾹港: 基督教⽂藝,2015),頁53。
[10] 霍玉蓮著:《愛在點滴親和間:九型人格親密關係新啟示》,頁242。
[11] 庫恩.史塔⽐著。《九型⼈格的成⻑練習:成為自己,從看見上帝眼中的你開始》(台灣:校園書
房,2021),頁298。
[12] 葉應霖博士:《性格與靈命成長:課堂筆記—Lesson 5》,頁70。
[13] Sandra Krebs Hirsh. Soultypes: Matching Your Personality and Spiritual Path. (Minneapolis: Augsburg Books, 2006), 110-111.
ENTPs struggle to make room for soulwork…….With all of the areas for exploration that ENTPs find through their Intuition, they tend not to make space for spirituality unless it is particularly compelling or their life circumstances overwhelm their usual optimism. Then they might look outside themselves for help…….The worst times for ENTPs often are when they are forced to give up, admitting that their resourcefulness and genuine optimism cannot handle the crisis. Perhaps they overused their dominant function, assuming that once again they could generate options until something worked.
[14] 陸劍雄著:《九型性格與釋放禱告:突破性格的瓶頸》,頁196-197。
[15] 霍玉蓮著:《愛在點滴親和間:九型人格親密關係新啟示》,頁55。
[16] Suzanne Zuercher. Enneagram Spirituality: From Compulsion to Contemplation. (Notre Dame, Ind.: Ave Maria Press, 1992),128.
[17] Sandra Krebs Hirsh. Soultypes: Matching Your Personality and Spiritual Path. (Minneapolis: Augsburg Books, 2006), 104.
[18] 葉應霖著:《敘神敘人之爭:腓立比信徒的身份塑造與靈性追尋》(香港:建道神學院,2024),頁22。

大家好,我是葉應霖,英文名是 Scott。希望您藉著呢個網更深認識神,別人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