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耶穌,不是我的耶穌?

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徒一6)


在第一世紀初,一小撮猶太人先後拒絕了羅馬人,以及以色列宗教領袖以至群眾的十架故事。在神的引導下,他們選擇了主耶穌的十架故事。然而,救恩的成就卻不是故事的結束。相反,教會的誕生代表敘事角力已進入新階段。以猶太人為首的初期教會,隨即面對一個新的敘事難題:以色列的復國故事,究竟應該怎樣與主耶穌死後升天的故事連結呢?當知道,所有使徒都是浸淫在地上重建以色列國之傳統下成長的。如今,他們必須重新回望與重述 (retrospectively re-narrate) 舊約各段經文的意義。可以想像,這種故事的重寫,殊非容易,甚至是極度困難。處理得不好,教會未成立就可以已經四分五裂。試想,每位使徒都是一位「性格巨星」。他們又已「拿正牌」,有足夠權威去自立門戶,豎立他們自己理解的「耶穌教」,制定他們的「政教關係」,定準舊約經文的新意義。神帶領的合一教會,怎麼可能?

傳統的「以經解經」,側重經文的既有內存預表意義 (foreshadow typologically),忽視了一段經文可以「合法地」被賦予不同意義的可能性。在那只有一個大台的時代,這種詮釋規則讓信徒可以「客觀」地觀察、詮釋及應用 (OIA) 經文既有的意義,但卻容易忽略經文意義的傳承過程,其實是充滿著張力。事實上,很多信仰傳統的宣認及形成(例如割禮的廢除),往往都是經過一段時間之爭論的。套用敘事神學的講法,是一個敘事或見證的角力 (Contestation of Testimonies/Narratives) 過程。然而,儘管教會會時不時面對一些極具爭議性的事情,但我們仍然可以相信,縱使信徒之間有不同意見,但神的靈最終一定可以引導祂的教會。


只是這份「相信」往往不是「一click即通」的,需要很多的時間(both χρόνος and καιρός)及忍耐。活在一個動不動就割席或unfriend的氛圍(亦是一個敘事)裡,面對持不同意見的弟兄姊妹,我們的批判或許可以更多的溫柔。當聆聽掩護(不是掩蓋)指責,開放覆庇(不是遮擋)判斷,或許這就是一份信心,一份盼望,一份自知,一份等候。

你知道主耶穌怎樣回答門徒嗎?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給別人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