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天啟末世論」的感想及反思


作者:Sze Chit


筆者在「天啟末世論」這科的學習中,以講道的方式嘗試與弟兄姊妹分享關於在此科的學習。講道內容主要以在課堂中所學到的其中一個天啟文獻(Apocalyptic Literature)中的向度——宇宙論(cosmology)——作為切入點,藉此以一個我們不常使用的角度理解《約翰福音》,特別指出在《約》中的「魔鬼」、「撒旦」、「那惡者」、及「世界的王」,這些作為敵擋上帝的邪惡勢力的指涉,從而刻畫出耶穌在世上怎樣與這些邪惡勢力爭戰,以一個宇宙性的爭戰(Cosmic Battle),指出耶穌與邪惡勢力的爭戰。

這個爭戰分別是在地上,即是耶穌與邪惡勢力的代表——猶太人、猶大、及彼拉多——爭戰,也在天上,即是耶穌在十架上與死亡爭戰。整個講章最後所要帶出的是耶穌怎樣在地上與這些邪惡勢力爭戰,透過說真相和拒絕謊言,從而勝過這些邪惡勢力,我們作為信徒,藉着聖靈保惠師在地上的工作,靠着祂的力量,信徒也繼續像耶穌一樣,在地上以拒絕謊言以及守護真相的方式與邪惡勢力繼續爭戰。另外,筆者在信息分享後,在職青團契Whatsapp群組中詢問意見,從中聆聽弟兄姊妹對於以此角度理解聖經的看法。接下來,筆者會綜合講道分享的內容、弟兄姊妹聽道後的回應、以及筆者在整季上課的經歷,作出對「天啟末世論」的感想及,最後,也嘗些帶出一些「天啟末世論」對香港基督徒的重要性的獻議。

首先,對於「天啟末世論」,筆者最深刻印象的是多了對宇宙論的向度來理解信仰。筆者不是認為過往自己對信仰的理解只是有法庭式(forensic)而沒有宇宙論那種對靈界的認知,但是,筆者信仰成長的背景是一個福音派信徒,很多時只是強調人自身的責任,而對屬靈爭戰的理解只是屬於輕描淡寫的類別。在頭腦上,確實知道有所謂魔鬼撒旦存在,但也只停留在知識層面,沒有深入的瞭解。加上,筆者自身的背景,也是那些講求證據以及理性的思維模式,因此,即使在信仰層面上是相信有魔鬼這類靈界物體的存在,但往往看不到牠(們)如何工作,而且在現實中,只是看到活生生的人在地上作邪惡的行為,根本很難分辨甚麼是魔鬼的工作,甚麼是人類自身的邪惡,所以,筆者以往的傾向也是不作分辨,只側重於人自身的問題。另外,筆者也曾詢問學院的同學關於這類屬靈分辨問題,他們也沒有否定有魔鬼的存在,也會認同魔鬼與人的罪性是一個混合的模式,但往往也是很難分辨,因此,他們也相信主要也是人的選擇,而作為信徒,只能戰勝那些因魔鬼所帶來的「副作用」,即是如所列出的那些「罪惡清單」(參羅一28-32;加五19-21;西三5 & 8)。因此,筆者與那些校友,相對上是有較接近的想法,也是側重於人自我的選擇,因為確實很難分辨魔鬼如何在地上工作。

筆者信仰成長的背景是一個福音派信徒,很多時只是強調人自身的責任,而對屬靈爭戰的理解只是屬於輕描淡寫的類別。

另外,對於在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反應,他們普遍也是對「天啟」這個概念較為陌生,所以他們也想多了解「天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當中,也會有人提出當以這個魔鬼撒旦的角度來看,會不會導致將所有責任也推卸至魔鬼而忽略了人的責任。另外,也會有人提出這樣將世界看為二元的世界,光明與黑暗之爭,屬神與屬魔鬼之爭,會不會太過簡化現今這個複雜、紛亂的世界?其實當中會不會有很多灰色地帶?

筆者認為,弟兄姊妹的回應,重點也在於不懂得魔鬼撒旦與人的罪性之間如何有一個平衡點,到底哪些是出於魔鬼?哪些是出於人自身的責任?確實,對於這些問題,筆者在經歷整個課程後,如果單純從宇宙論的框架下,這個平衡點真的是不容易拿捏,甚至很難有一個實質的理論可以出來,讓普遍的信徒可以照着這個理論,便能夠分辨哪些是出於魔鬼,哪些是出於人自身的罪性。因此,基於這個分辨上的困難,可能很多人也會選擇簡單地忽略魔鬼的工作,將所有的焦點也放在人的罪性及責任。筆者也會認為這個做法確實是較簡單直接,不用多花心力作分辨的工作。但是,在第八課(5月28日)後,老師要求我們嘗試在生活中分辨一下有沒有出現魔鬼的攻擊出現,然後,筆者在經歷一些事情後也有另一番體會。

基於這個分辨上的困難,可能很多人也會選擇簡單地忽略魔鬼的工作,將所有的焦點也放在人的罪性及責任。

事情發生在往教會錄影講道的那天⋯⋯


當日一出門口已經傾盤大雨,整個下半身也濕透,但筆者也不以為然,認為這些只是自然現象,但記得老師曾提及嘗試在生活中分辨一下有沒有出現魔鬼的攻擊,於是便打趣一下在課程的Whatsapp群組中作出提問,詢問關於我當刻遇到的情況是不是魔鬼的攻擊,老師的回應是如果因大雨而影響心情,可能也是一種魔鬼的攻擊。

當時的我正在搭船的當中,坦白說,筆者認為只是弄濕了褲腳,而在當刻,筆者相信整個香港也有不少人面對與當時的我同樣的情況,我也不會太過自負地認為魔鬼為了攻擊我而令到全香港也下大雨,所以,當刻我並不認為是魔鬼的攻擊。

但是,在下船後,筆者正想通一個電話,不料,突然電話卡失靈,通不了電話,當時的想法是為何突然這麼「運滯」,那部電話還是買了一個多月,為何突然失靈。於是心情有少少影響,但也管不了這麼多,在車上還是再複習一次講章,心想到達教會才找辨法。

在乘車的途中,筆者也在想,接二連三的阻礙,這種情況以往也沒有印象曾發生,而且我正要宣講的講章是不停指斥魔鬼撒旦,心中在想「唔通真係噉邪?」。於是,筆者在當刻也嘗試一下一直沒有使用的「靈恩式」禱告,求上帝幫助我脫離這個可能的魔鬼攻擊,亦求上帝讓筆者的電話可以回復正常,但是在車上祈禱後,電話也沒有「神奇地」回復原狀,還是打不到電話。

最後,當筆者到達教會後,立即借電話通電。在通電話後,然後又借了工具,將電話重置一下,然後,電話「神蹟地」回復正常,於是筆者便放心繼續進行錄影。


以上的經歷,確實是筆者未曾有過的,感覺很有可能是魔鬼的攻擊,而且老師曾提及嘗試辨識在生活中有沒有魔鬼的攻擊。坦白說,若果以一個理性的角度,筆者絕對可以找到不同原因作為解釋當天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完全可以否定魔鬼在當天攻擊筆者的說法。

但是,對於這種處理,又是不是最為合適?

筆者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但在這個經歷中,筆者確實是經歷一個以往沒有遇過的「奇怪」情況,而且也有可能是魔鬼用一些手段影響筆者在當天的宣講,或許牠不是要令我宣講不了,但只要令我心情受影響,從而影響到我在宣講時的表現,這樣也足以令我在傳遞上主的信息時打了折扣,從而影響當日聽道的弟兄姊妹所接受的質素,所以,這個經歷也有可能是屬於魔鬼的攻擊。因此,筆者認為「天啟末世論」所帶出來的宇宙論向度,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分辨,同一件事情,分辨的角度不同,切入點不同,便可得出截然不同的理解,而且屬靈分辨是需要鍛鍊的。

同一件事情,分辨的角度不同,切入點不同,便可得出截然不同的理解,而且屬靈分辨是需要鍛鍊的

以下以一個經歷作譬喻,筆者曾參與一個營會,在營會其中一個活動是要下田耕作,從天文台得知當天是會有驟雨,在筆者與弟兄姊妹下田時還沒有下雨,但是,有一位傳道同工突然說很快會下雨,因為她感受到當中氣壓的變化,所以她指應該過多一會便會下雨,果然,過了一會後,真的下起雨來,然後我便問這位同工,為何她能夠察覺得到,她的回答是只要多在野外活動,身體自然便能夠感受到周圍環境的轉變,便能夠更為準確感受到天氣的變化。因此,我在想,以前的人也沒有「天文台APP」可以知道何時下雨,也只能透過目測天象,以身體感受環境的變化,便能夠準確預測天氣,只不過現代人過於依賴科技,以致身體失卻了這方面的技能。

以前的人也沒有「天文台APP」可以知道何時下雨,也只能透過目測天象,以身體感受環境的變化,便能夠準確預測天氣,只不過現代人過於依賴科技,以致身體失卻了這方面的技能。

筆者認為,對於屬靈判斷,很可能也是如此,以往的信徒,甚或是在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人,可能他們對於判斷屬靈事情有他們自己的一套,他們能夠準確判斷魔鬼的攻擊,他們擁有這方面的能力,因為他們正正是浸淫在這個的世界觀當中,常常有充足的鍛鍊,以致他們能夠有這方面的技能。但是,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樣樣講求證據、理性,輕忽這種屬靈判斷,以致大部分的人,甚至是有信仰的人,也視信仰為理性的產物,所有事情也要經得起理性的考驗,以致現在大部分的信徒也失卻了這種屬靈判斷的能力,甚麼事情也用理性來解釋。

因此,筆者認為,透過認識「天啟末世論」中的宇宙論向度,讓我們尋回信仰中的另一面,尋回當中屬靈的一面,然後透過屬靈分辨,從而判斷魔鬼攻擊及人的罪性中間的平衡點,因為當中其實是一個混合的模式,天上世界與地上世界其實是共同在運作,或許現在也未能有一個所謂理論作指標,或者根本沒有一個理論可以建構出來從而解釋所有事情,但筆者相信,透過增強意識,感受當中之間的,便能透過多番辨識的鍛鍊,從而在每一件所經歷的事情中,更準確地分辨當中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筆者相信,透過增強意識,感受當中之間的張力,便能透過多番辨識的鍛鍊,從而在每一件所經歷的事情中,更準確地分辨當中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另外,以上所說的是對香港基督徒在個人層面如何辨識身邊所發生的事情,至於在公共層面上,這是一個更為複雜的事情,或許從宇宙論作為切入點,更能讓香港基督徒知道即使面對着當今的邪惡政權,不是單單打倒一個政權便是終極勝利,因為撒旦的權勢並不只在一個政權中出現,但從終末的角度來看,終局已經是決定了,在現在作為信徒,便是如何在這個在終局必定得勝的情況下參與在這場屬天也屬地的爭戰,即使在今世看不到最終的勝利,但也不需懷憂喪志,因為在終局是必定得勝的,但也不要因終局必勝而在今世不作為,因為上帝也是要信徒在地上作見證,克勤小物,盡力完成我們面前能夠完成的事情。最後,上帝最終怎樣使用每一個跟隨祂的人的小故事,我們也不得而知,但盡忠地完成每一件小事,便是我們作為信徒在公共層面可以作的事。

分享給別人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