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與靈性

每個人 (Person) 都有自己的性格 (Personality),亦是他認識自已,別人與上帝的「窗口」。然而,性格定義林林總總,性格分析工具的理論基礎亦不一定與基督教的人觀相符。其中兩個最為人熟悉的性格測試:MBTI (16型) 及 Enneagram (九型),亦常常被誤解。就如約翰.加爾文說,認識自己與認識上帝是不可分割的。盼望大家在此更多認識自己的性格,與靈命成長的關係。

當「學院派」遇上基督: INTP 及5號仔的靈程路

通過學習 MBTI 理論,筆者更深入地認識了自己的某些特質。回望過去日子,筆者經 常被身邊人稱為「學院派」,閱讀的書籍和談話內容都傾向抽象學術,甚少找到知心 人。過去筆者認為自己純粹出於不幸而遇不到很多話題契合的同道。然而在認識MBTI 後,筆者發現自己在認知方法(perceiving)已經是直覺型 N 主導,再加上於判斷原則 (judging) 方面更是思考型的 T,則令自己成為了相對抽象和理性的 NT 人。這種 NT 特 質令我在面對問題時都傾向先討論理論框架找出衝突位置,然後以思辨方法解決,正是這種性格讓我給人一種理論派和難以溝通的感覺...

當6號仔讀上耶穌的故事隱喻:彼得從水面上往下沉的經歷

25 天快亮的時候,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26 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他們害怕得喊叫起來。 27 耶穌連忙對他們說:「放心!是我 (ἐγώ εἰμι) , 不要怕!」28 彼得回答他說:「主啊,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 29 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往耶穌那裡去;30 只因見風很強,害怕起來,將要沈下去,就喊著說:「主啊,救我!」 31 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 (ὀλιγόπιστος) 的人哪,為什麼疑惑 (διστάζω) 呢?」 32 他們一上船,風就停了。...

走進痛楚,跨越自我——INTJ & 7

不同人基於性格不同,而在面對同一方法時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反應。那如果能夠知道不同類型性格的特質,又會是否能更懂別人的需求,從而作出更適當的回應呢?

認識自己,認識別人,認識上帝

在我 PhD 進修期間,我特別喜歡研讀 Paul Ricoeur 的「敘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理論。我發現,根據 Ricoeur 的 《時間與敘事》(Time and Narrative)裡,「故事疊故事」去認識自己的理論,可以突破及貫穿 MBTI 及九型人格,去幫助我們更深認識自己,別人及上帝。MBTI 關注的「時間性」 (temporality, or structure of time),是較為短線,關乎眼前問題的解決,亦與信徒的恩賜相關。而九型的「時間性」則較長線,關乎人生自覺的價值,更關心人性裡潛藏的恐懼, 「本罪」(root sin),及「防衛機制」(defence mechanism),與信徒心目中的神觀甚為有關。

ISTJ x 8:誰在主宰這把「刀」?

ISTJ x 8號的我,究竟是一把怎樣的刀?有用?是一件兇器?這把刀又握在誰的手中?

張力與發現:ISFP + 2 號仔再思認識自己、別人和上主的旅程

雖然筆者害怕衝突,但卻有種常被安排在衝突雙方中間的情況,這為筆者的生命 帶來很多張力,卻讓筆者反思到正正因為追求和諧與怕衝突的性格,以致不會成為引發衝突的一方,難怪以前常常被上司安排跟進一些比較「麻煩」的客戶,內心充滿煎熬,雖然有向上司表達未必有能力處理和跟進...

INTP 和 6號︰讓過去映照現在、開啟未來

我是 INTP,六號。因為覺得神造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一直認為若把人性格定型為數十類,和星座一樣,把人分成有限的類別,似乎有違神把每個人都造成獨特的做法。 「認識自己」對我來說,一直都困難重重。因為能夠取得回饋的機會太少。不論在教會、學校、家庭中,我的友儕數量,因環境轉變、長輩要求等,只有寥寥數個。在學時期,多次有導師說我的性格不明(不突出),這點我倒是同意,因為我已學會了「融入人群」,用低調換取不注意和空間。既沒有自己的想法,也沒有甚麼非堅持不可的立場。反正不影響生活,對自己「性格」的了解也就停留在一種模糊中︰沒有立體的概念,也沒有釐清的需要。 想不到,神把一直不屑性格定型的我,輕輕推到「性格與靈命成長」的課室裡。課堂上有機會仔細認識 MBTI,給我帶來了一卷浪,捲起了 INTP 的好奇心,驅使我不得不在 N 和 P 的設定下,來來回回的,一次又一次回到教學材料中,想要弄清楚神究竟造了「甚麼」出來。

鬱結的完美主義者:INFJ+1號

引言 我是帶著期盼又一點懷疑的心情來修讀這科。“期盼”的是我渴望透過認識自己的性格來幫助靈命成長;“懷疑”是因爲人的性格是複雜多面的,性格的理論是不是真的能幫助靈命成長? 在這次的學習,我肯定自己是INFJ+1號。我想起曾側聞下屬形容我「爲人有點cool, 做事能幹,要求很高,你是無論如何都達不到她的標準,但她心地善良,正直,high integrity」,這些形容有否INFJ+1號的影子? 生命的掙扎 我表面上一切都不錯,事業算是有成,經濟良好,人緣尚可,身體健康,外表正常,唯一遺憾的是沒有結婚,不過,在今天的女性來説,也不為怪。我有穩定的教會生活和事奉,教牧和弟兄姐妹對我的評價都是正面的。

沒有客觀證據就不能有確據?

三十年前,我信了耶穌。那時,我常常閱讀一些護教學的書,例如《鐵證待判》, 《你為何要信》 。初信的我,特別喜歡尋找一些客觀存在的證據,讓我知道這個信仰,是有根有據,而非一個主觀感覺而已。當我讀到聖經原來有那麼多的歷史客觀證據,幾千個應驗了的預言,千萬種考古學的引證時,我實在感到萬般的興奮:我找到了!《聖經》是真的!因為我在《聖經》背後的世界,找到客觀的事實。所以《聖經》是對的,值得我相信。雖然我知我所信是超越科學,但最能支持我相信的,卻仍然是一個建基科學的知識模式 (epistemological model)。雖然我穩定出席聚會,積極事奉,甚至參加門徒訓練,學習向人傳福音。但在我的腦海裡,仍然時不時有一把聲音在盤旋:「究竟我的信仰是否都是心理作用,不建基理性的主觀感覺?」更糟的是,若我們遇見一些反對基督信仰,質疑神的存在能否被證實的書時 (e.g. Why There Is No God: Simple Responses to 20 Common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我們的信心就會容易被動搖。回到教會,亦似乎不容易跟人分享這些掙扎…除非你團契導師或傳道人的...

我是什麼包,包著什麼餡?

MBTI 與九型的關係,好比一個帶有餡料的麵包。食一個包,第一接觸是個包的外層,包括它的外貌、顏色、質地、形狀。但當你真係咬落下,吃到的卻還有那隱藏在內,味道異常濃烈的餡料。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