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與靈性

每個人 (Person) 都有自己的性格 (Personality),亦是他認識自已,別人與上帝的「窗口」。然而,性格定義林林總總,性格分析工具的理論基礎亦不一定與基督教的人觀相符。其中兩個最為人熟悉的性格測試:MBTI (16型) 及 Enneagram (九型),亦常常被誤解。就如約翰.加爾文說,認識自己與認識上帝是不可分割的。盼望大家在此更多認識自己的性格,與靈命成長的關係。

我是什麼包,包著什麼餡?

MBTI 與九型的關係,好比一個帶有餡料的麵包。食一個包,第一接觸是個包的外層,包括它的外貌、顏色、質地、形狀。但當你真係咬落下,吃到的卻還有那隱藏在內,味道異常濃烈的餡料。

從悲觀走向樂觀

在動盪不安的社會氣氛和疫情反覆的日子,不少人陷入疲倦乏力,難尋「快樂」,亦難以用樂觀的態度面對日常生活和前路。事實上,樂觀正是增加快樂和幸福感的重要元素。筆者將會提出三個「樂觀心法」。

MBTI 與 九型人格的三種「對話模式」

MBTI的行為傾向與九型人格驅使人所作的行為傾向,可以是互不協調(incoherent)的衝突,亦是人心靈世界裡多樣敘事之間的衝突(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

客觀理性的童年世界觀

"客觀理性的童年世界觀" 講一個故事,談一段回憶。記得我在中學時,我喜歡理科卻不喜歡文科。其一原因好功利,就是理科比較容易拿得高分數。無他,因為理科的知識似乎都是客觀的 (generally speaking),文科的評審卻都是主觀的 (generally speaking)。為了得著高分數,我自己就應該選擇理科。那時,我還以為理科就是適合男仔,文科就是適合女仔。後來認識了 MBTI (16型人格),才知道不是那麼簡單…那時,我相信這個世界絕大部分就是以客觀理性的思維去運作。數學是這樣,物理是這樣。人世間的事情都是這樣。 認識耶穌也似乎是這樣。那時候讀的護教書籍,也給我這種感覺。上帝是誰(或祂是什麼)?上帝就是 "I am who I am" (出3:14),是一個永恆的本質 (essence),是一個我們能夠以客觀歷史文法字義的方式,藉著柏拉圖式的意識形態去到 Mirror 的上帝。認識神就好像是認識一堆系統教義。 敘事神學看到的神及聖經,並不是這樣。下回繼續講...

追逐星空的女孩——INFP與四號

我想,我就像那條小魚汲汲營營地想得到美好,但卻找錯了方向。當我不斷地追求我幻想出來的完美的人、完美的理想,只叫我疲倦不已,因為我得到之後,又會發現當中的瑕疵,結果我又跑去追求別的,活在無盡的循環之中。唯有保持距離,那才會是完美的,但那個完美,卻是虛假的。

當「學院派」遇上基督: INTP 及5號仔的靈程路

通過學習 MBTI 理論,筆者更深入地認識了自己的某些特質。回望過去日子,筆者經 常被身邊人稱為「學院派」,閱讀的書籍和談話內容都傾向抽象學術,甚少找到知心 人。過去筆者認為自己純粹出於不幸而遇不到很多話題契合的同道。然而在認識MBTI 後,筆者發現自己在認知方法(perceiving)已經是直覺型 N 主導,再加上於判斷原則 (judging) 方面更是思考型的 T,則令自己成為了相對抽象和理性的 NT 人。這種 NT 特 質令我在面對問題時都傾向先討論理論框架找出衝突位置,然後以思辨方法解決,正是這種性格讓我給人一種理論派和難以溝通的感覺...

認識自己,認識別人,認識上帝

在我 PhD 進修期間,我特別喜歡研讀 Paul Ricoeur 的「敘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理論。我發現,根據 Ricoeur 的 《時間與敘事》(Time and Narrative)裡,「故事疊故事」去認識自己的理論,可以突破及貫穿 MBTI 及九型人格,去幫助我們更深認識自己,別人及上帝。MBTI 關注的「時間性」 (temporality, or structure of time),是較為短線,關乎眼前問題的解決,亦與信徒的恩賜相關。而九型的「時間性」則較長線,關乎人生自覺的價值,更關心人性裡潛藏的恐懼, 「本罪」(root sin),及「防衛機制」(defence mechanism),與信徒心目中的神觀甚為有關。

我是我的讀者和作者

筆者認為利科的三重塑型理論對自己在讀經和靈修方面的習慣和既有行為有莫大提醒。本文略述其中兩點:其一為三重塑型理論幫助我認清現時的讀經慣性;二為在讀經和靈修中我們同時兼具讀者和作者身分,不斷地更新和敍述「我」的生命故事。

一個 ISTJ 4號仔遇上「愛」的故事

「我是誰?」這問題對筆者而言,有一種像似曾相識、又十分陌生的感覺。「似曾相識」是因為筆者從小對探索思考人格形成及存在意義等等類型的問題就十分感興趣,雖經常思考但卻沒有正確的教導和指引,使我經常撞板受傷(如果ISTJ沒有發展出良好的感知能力——「Sensing」,他們可能會在沒有考慮新資訊的情况下倉促做出判斷和採取行動),並自以為已經很瞭解自己;而「陌生」則是直到現在才發現,原來筆者的自我認識一直都處於一種「似是而非」,既模糊又清晰——像總隔著一層薄紗似的狀態,而神就是那揭開薄紗的——揭露「祂的創造」並展示給我看。尤其在上了「性格與靈命成長」這一科的課堂之後,筆者對「我」的認識更清晰和立體。

為了全情的相信,我要不斷的懷疑

如果成聖路是一個故事不斷的改寫,成聖路就是一個不斷屬靈辨識 (spiritual discernment) 的過程。活在當前沒有一個大台,只有無數風向的世代,屬靈辨識挑戰我們在一大堆彼此矛盾的故事裡,尋找那些能指教我們認識基督的敘事。然而,一個故事,不單包含了其中的 "Facts",亦包含了其中的 "Fictions"。換言之,facts 雖然重要,但故事裡原來有些東西是超越 "事實",是 fact check 唔到的...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