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驚,但我信——可靠的ISTJ和恐懼的六號仔
「恐懼」原來是神與我相遇的「窗口」:「恐懼」反映我面對危險和未知的無助,以及心底裡對安全和保護的渴望,正是這份渴望帶領我認識這位最大的保護者,就是賜平安的神
INFP x 9:埋藏在心底的眼淚
筆者過去對於MBTI及九型人格了解不多,以往只會把性格測試結果當作一種參考,並不會深入去瞭解性格工具與我生命成長的關聯與影響。但經由此次「性格與靈命成長」的課程,好似將生命中一塊又一塊掙扎及帶有疑問的故事拼湊起來。透過故事的重整,使我有了新的生命敘事角度,對「我」是誰,有更深一層了解。雖然不能代表已經找到完全的「我」,卻是為曾在生命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感受、疑問與掙扎中,找到了一個新的詮釋,或許是安慰,或許是釋放,總之這個詮釋是對自己被造的性格,有了重新認識,看見神創造自己的「獨特」,同時也看到每個人都有限制,再次認識神創造人的心意。
在不安中尋求忠誠的敘事角力 —— INFP+6號
1. 引言
筆者從前對MBTI和九型人格的認識不多,只嘗試做一些坊間的測驗,只停留在認識自己屬於甚麼類型的階段。因為認識自己不深,所以每次做這些測驗都會覺得疑惑,總覺得自己不似測試結果的類型,而是似另一類型的性格。經過這個課程和這次省察的旅程,卻讓筆者發現真正的自己,並且透過MBTI和九型人格這些工具,讓筆者重新認識以往的人生經歷怎樣塑造自己的性格特性,而且亦可以嘗試為以往的測試結果檢證一下。
...
我是獨特的ISFP x 4號仔
通常有人問我九型人格是甚麼「型」,我都會很自在地說我是「自我中心型」。確認自己是4號仔的我,非常擁抱這氣質。然而,當有人問我MBTI是甚麼的時候,我會心裡掙扎地回答ISFJ,即使別人也認為我的風格是ISFJ,我總是覺得有點兒不妥。直至透過「性格與靈命成長課程」的課堂和閱讀材料,學習以「敍事身份」的角度去看MBTI和九型人格,讓我對自己的風格和氣質有新的認識,尤其MBTI,對我來說簡直是驚喜大發現:原來我不是ISFJ,而是ISFP!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將會帶領大家進入我的自我探索的故事中,讓大家看見我怎樣擁抱ISFP的風格與4號仔的氣質,以及對個人靈命成長的反思。
追逐星空的女孩——INFP與四號
我想,我就像那條小魚汲汲營營地想得到美好,但卻找錯了方向。當我不斷地追求我幻想出來的完美的人、完美的理想,只叫我疲倦不已,因為我得到之後,又會發現當中的瑕疵,結果我又跑去追求別的,活在無盡的循環之中。唯有保持距離,那才會是完美的,但那個完美,卻是虛假的。
INTJ x 3:追逐蘿蔔的驢
「是什麼人生經歷、深刻片段塑造成今天的我?」不!應該是「INTJ+三號仔過去拍攝、剪裁、記錄我的人生,今天想呈現什麼片段給我看呢?」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名攝影大師,要注意!「他」並非一名記者,而是一名藝術家。我們無法去控制「他」什麼時候拍攝、如何理解、剪裁、修飾我們人生的片段。每個人只能從他所制作,名為「回憶」的相簿中看世界。就讓筆者與你一同打開這本相簿,用INTJ+三號仔的視野回看筆者的人生...
不羈小野馬,安頓在主裡:當 ENTP 遇上 7號
作者:YY
引言
修讀「性格與靈命成長」課程,帶給我許多驚喜與啟發。它不僅幫助我掌握MBTI與九型人格的理論與應用,更引領我探索敘事神學與耶穌比喻的豐富內涵,開拓了我對信仰的新視野。在撰寫這份反思文章的過程中,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靈命旅程中的盲點與偏執,也嘗試將課程所學與對性格的認識整合起來,進一步反思上帝如何塑造我的靈命與品格,引導我走向更成熟、更健康的生命方向。
生命回顧
我出生於一個大家庭,我有很多位姊姊及幾位弟弟妹妹的。父母並無特別的生育計劃,母親因不想被奶奶嫌棄和鄰居取笑,才努力追求生下兒子。父親沉迷賭博,經常無法提供家用,甚至在我出生前曾考慮將我賣到荷蘭以換取生活費,所幸最終因不捨而放棄。從小,我目睹母親肩負起撫育兒女和賺錢養家的重擔,對她充滿尊敬與憐憫,並仿效了她自強不息的精神。然而,童年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缺乏關愛、物質供應和監管,我幾乎是在「放養」和「自生自滅」的環境中成長。若沒有認識主耶穌,我難以想像這匹不羈的小野馬會奔向何方。這段經歷也讓我對被嫌棄或拒絕的恐懼深植心中,影響了我的人生軌跡。
認識自己,認識別人,認識上帝
在我 PhD 進修期間,我特別喜歡研讀 Paul Ricoeur 的「敘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理論。我發現,根據 Ricoeur 的 《時間與敘事》(Time and Narrative)裡,「故事疊故事」去認識自己的理論,可以突破及貫穿 MBTI 及九型人格,去幫助我們更深認識自己,別人及上帝。MBTI 關注的「時間性」 (temporality, or structure of time),是較為短線,關乎眼前問題的解決,亦與信徒的恩賜相關。而九型的「時間性」則較長線,關乎人生自覺的價值,更關心人性裡潛藏的恐懼, 「本罪」(root sin),及「防衛機制」(defence mechanism),與信徒心目中的神觀甚為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