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J x 6:當恐懼遇上神的介入
我從小就做過很多性格測試,我都沒有當一回事,因為我覺得它們和星座、心靈雞湯、心理測驗等等之類的測驗一樣,說的都是「阿媽係女人」的事情,對了就是「嘩好準!」,差很多就是「都唔準嘅」,我不會相信單憑那幾十條問題(甚至只有幾條)就能知道我的性格,因為我自己的性格連我自己也不太清楚,畢竟我連「我在想甚麼?」「我為甚麼會這樣想或覺得?」「我為甚麼能這樣做?」等等的問題都回答不了。這些性格測試只是形容不同人性格的標籤,不知道不會有影響,知道了也不會改變甚麼,所以隨便玩玩就算,測試本身和我回答當下的思緒都不是值得信賴的事物。因為在我的世界裡,沒有任何事物和人可以完全相信,包括我自己。
追逐星空的女孩——INFP與四號
我想,我就像那條小魚汲汲營營地想得到美好,但卻找錯了方向。當我不斷地追求我幻想出來的完美的人、完美的理想,只叫我疲倦不已,因為我得到之後,又會發現當中的瑕疵,結果我又跑去追求別的,活在無盡的循環之中。唯有保持距離,那才會是完美的,但那個完美,卻是虛假的。
鬱結的完美主義者:INFJ+1號
引言
我是帶著期盼又一點懷疑的心情來修讀這科。“期盼”的是我渴望透過認識自己的性格來幫助靈命成長;“懷疑”是因爲人的性格是複雜多面的,性格的理論是不是真的能幫助靈命成長?
在這次的學習,我肯定自己是INFJ+1號。我想起曾側聞下屬形容我「爲人有點cool, 做事能幹,要求很高,你是無論如何都達不到她的標準,但她心地善良,正直,high integrity」,這些形容有否INFJ+1號的影子?
生命的掙扎
我表面上一切都不錯,事業算是有成,經濟良好,人緣尚可,身體健康,外表正常,唯一遺憾的是沒有結婚,不過,在今天的女性來説,也不為怪。我有穩定的教會生活和事奉,教牧和弟兄姐妹對我的評價都是正面的。
客觀理性的童年世界觀
"客觀理性的童年世界觀"
講一個故事,談一段回憶。記得我在中學時,我喜歡理科卻不喜歡文科。其一原因好功利,就是理科比較容易拿得高分數。無他,因為理科的知識似乎都是客觀的 (generally speaking),文科的評審卻都是主觀的 (generally speaking)。為了得著高分數,我自己就應該選擇理科。那時,我還以為理科就是適合男仔,文科就是適合女仔。後來認識了 MBTI (16型人格),才知道不是那麼簡單…那時,我相信這個世界絕大部分就是以客觀理性的思維去運作。數學是這樣,物理是這樣。人世間的事情都是這樣。
認識耶穌也似乎是這樣。那時候讀的護教書籍,也給我這種感覺。上帝是誰(或祂是什麼)?上帝就是 "I am who I am" (出3:14),是一個永恆的本質 (essence),是一個我們能夠以客觀歷史文法字義的方式,藉著柏拉圖式的意識形態去到 Mirror 的上帝。認識神就好像是認識一堆系統教義。
敘事神學看到的神及聖經,並不是這樣。下回繼續講...
MBTI 與 九型人格的三種「對話模式」
MBTI的行為傾向與九型人格驅使人所作的行為傾向,可以是互不協調(incoherent)的衝突,亦是人心靈世界裡多樣敘事之間的衝突(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
《INFJ X 4號的百寶盒 》
從小喜歡閱讀故事,每次閱讀都能為自己提供想像空間與新領悟。長大後,我喜歡自己的工作。由於工作中需要與不同人士聯繫,就能從他們身上聽到不同的人的故事,也從與對方互動中為自己的故事加增了情節。我覺得「自己」的故事就如每次打開百寶盒一樣:每次都會有新發現。本文將使用MBTI與九型人格的角度,理解自己的百寶盒,也嘗試為這個盒子建構另一種意義。
INFJ x 3w4:重尋生命的步伐及節奏
過去筆者對於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性格或九型人格(Enneagram)的分類工具未必感太大興趣,或許心底裡有種拒絕為人作出定形的觀感,甚至我認為人不應受到四個字母或一個號碼,以斷定一個人的人生與命運。我仍然相信人蘊含住許多故事拼湊出來的複雜性,但隨著課堂學習和教會實習的一段日子後,我感覺靈命成長需要實際地透過一些性格工具,探索個人特質和取向,並認識自我的盲點或陰暗面,以了解人背後所追隨的信念,最後達至與三一上帝的啟示中整合全人生命和超越自我(ego)的成長,真正地尋回創造主塑造人生命的本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