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弟結婚廿周年的宣言看「我是誰」這哲學問題
在 Ricoeur 的敘事人論裡,有兩個好重要但卻不易明白的概念,叫做 idem及 ipse。兩者都是指向人的personal identity。小弟唔怕醜,借用自己的結婚廿周年宣言,去演繹呢個概念。
今日是我與太太結婚廿周年紀念日。從性格理論的角度,其實我倆很不同…我們有近乎兩極的 MBTI 性格,造成我們有不同的觀察事物及決策方式,溝通及衝突處理風格,教養子女的哲學,經驗上帝模式及恩賜...我們亦有很相衝的九型性格 (Enneagram),以致我們有不同的人生憧憬,核心恐懼,心理偏執,防衛機制,上帝形象及服侍動機...但感謝上主,我們倆相愛。我哋 built...
ISFP x 4:無止境追尋自我,抬頭卻是祢叫我停下
透過學習MBTI的理論,我看待自己和別人的角度都變得豐富,更能發掘人的美善,同時又解開了一些我對於自己的標籤,使我能對自己溫柔一點,也多一點欣賞。至於九型,在自我反省的過程中揭示了我的核心恐懼如何扭曲了我的自我形象、造成的偏執,無人能夠避免被罪所苦,唯有上主的恩典和拯救才能帶給人盼望。我嘗試拆解偏執的運作機制,雖不可一蹴而就解決,但拆穿虛幻的面具以致我能邁向活出上主所造那個真實的我的路徑。
INFJ x 6:當恐懼遇上神的介入
我從小就做過很多性格測試,我都沒有當一回事,因為我覺得它們和星座、心靈雞湯、心理測驗等等之類的測驗一樣,說的都是「阿媽係女人」的事情,對了就是「嘩好準!」,差很多就是「都唔準嘅」,我不會相信單憑那幾十條問題(甚至只有幾條)就能知道我的性格,因為我自己的性格連我自己也不太清楚,畢竟我連「我在想甚麼?」「我為甚麼會這樣想或覺得?」「我為甚麼能這樣做?」等等的問題都回答不了。這些性格測試只是形容不同人性格的標籤,不知道不會有影響,知道了也不會改變甚麼,所以隨便玩玩就算,測試本身和我回答當下的思緒都不是值得信賴的事物。因為在我的世界裡,沒有任何事物和人可以完全相信,包括我自己。
ISTJ與六號 ── 拮抗與協同
引言
人生路上種種事件是各人指紋的一部分,得以用來識別每個獨一無二的人。MBTI 和九型人格則是其中兩個因素影響著人如何面對事情。性格與靈命的課程引導我去思考這兩套性格系統如何主導我某層次的人格,並且洞悉自己的長處、弱點和被扭曲的一面,被聖靈引導更新生命,進一步與基督聯合。
MBTI 和九型人格的探索之旅
經過幾番尋索,我的 MBTI 是 ISTJ:一個內向、傾向會先觀察事物和有邏輯系統地作出反應的人。在判斷自己類型的過程時其實相當困難,我總是覺得自己的主要功能不是 ISTJ 的 Introverted...
一個「流亡異鄉者」的禱告 (詩42)
為了堅守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聖經》裡的詩人常常要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壓力。在詩42:3,一位「流亡異鄉者」就這樣禱告:「我 [或譯人] 終日不斷地譏笑我說:『你的上帝在哪裡?』我便晝夜不住地流眼淚當飯吃。」
《INFJ X 4號的百寶盒 》
從小喜歡閱讀故事,每次閱讀都能為自己提供想像空間與新領悟。長大後,我喜歡自己的工作。由於工作中需要與不同人士聯繫,就能從他們身上聽到不同的人的故事,也從與對方互動中為自己的故事加增了情節。我覺得「自己」的故事就如每次打開百寶盒一樣:每次都會有新發現。本文將使用MBTI與九型人格的角度,理解自己的百寶盒,也嘗試為這個盒子建構另一種意義。
追逐星空的女孩——INFP與四號
我想,我就像那條小魚汲汲營營地想得到美好,但卻找錯了方向。當我不斷地追求我幻想出來的完美的人、完美的理想,只叫我疲倦不已,因為我得到之後,又會發現當中的瑕疵,結果我又跑去追求別的,活在無盡的循環之中。唯有保持距離,那才會是完美的,但那個完美,卻是虛假的。
INFJ x 3w4:重尋生命的步伐及節奏
過去筆者對於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性格或九型人格(Enneagram)的分類工具未必感太大興趣,或許心底裡有種拒絕為人作出定形的觀感,甚至我認為人不應受到四個字母或一個號碼,以斷定一個人的人生與命運。我仍然相信人蘊含住許多故事拼湊出來的複雜性,但隨著課堂學習和教會實習的一段日子後,我感覺靈命成長需要實際地透過一些性格工具,探索個人特質和取向,並認識自我的盲點或陰暗面,以了解人背後所追隨的信念,最後達至與三一上帝的啟示中整合全人生命和超越自我(ego)的成長,真正地尋回創造主塑造人生命的本相。